汴州(今河南开封)西边,有个板桥店。老板三娘子是个寡妇,也不知来自何处,她大约三十余岁,无儿无女,也无亲戚。她有几间房舍,以经营饮食业为生,但她家资却非常丰厚,有很多驴。往来的公私车马骑乘,如果有畜力不继的,三娘子就将自己养的驴贱价卖给他们以助其行程,人们对她赞不绝口,因此远近来往的行旅都到她这里投宿。
元和年中(唐宪宗年号,806-820年),许州(今河南许昌)人赵季和,要去洛阳,经过这里就住在了她店里。店里已有先到的七八个客人,都住在大通铺上。季和来得晚,就睡在了最靠里的一个铺上,与主人的房子只一墙之隔。
三娘子殷勤招待诸位客人,供给极为丰盛。夜深了还给诸人敬酒,和大家畅饮,气氛极为欢洽。季和从来不喝酒,但也参与欢会。到二更左右,大家都感困倦,各自回到榻上睡了。三娘子也回到她房里,关门灭烛就寝。
大家都睡熟了,只有季和辗转不眠。听到隔壁三娘子房里传来细微声音,像三娘子在移动什么东西。季和偶然发现墙上有条缝,就从缝中偷看,只见三娘子从先前覆盖着的器具下面,取出一根蜡烛点亮。然后又从杂物箱中,取出一套耕具,一个木牛、一个木人,这些东西都只有六七寸大。
三娘子把它们放在灶前,含了一口水喷在上面。木牛和木人就行走了起来,木人就牵着木牛,拉上犁耙,耕起床前那一点地来,来回犁了几遍。又从箱中取出一包荞麦种子,交给木人播种。一会儿种子就发了芽,然后开花成熟了,又令木人收割脱粒,得到七八升荞麦。然后三娘子又拿出一个小磨,把荞麦碾成面粉,最后把木人木牛等收回箱中,三娘子就把面粉做成了几个烧饼。
过了一会儿,鸡叫天亮,几个客人也要出发了,三娘子先起床点亮灯火,把刚做好的烧饼放在饭桌上,作为给客人的点心。季和心里害怕就匆匆告辞,出门后又悄悄躲在门外偷窥。只见几个客人围着饭桌吃烧饼,还没吃完,就突然全部倒在地上,发出驴叫声,很快就全部变成了驴。三娘子把它们全部赶到店后,把他们的财物全部据为己有。季和也不把这事告诉给其他人,私下却很羡慕她有这种妖术。
过了一个多月,季和从洛阳回来,要到板桥店时,预先做了几个荞麦烧饼,与三娘子的烧饼大小差不多。到了后,又借宿在板桥店里,三娘子仍如当初那样高兴地招待他。当天没有其他客人,主人招待得更加丰富。夜深后,还殷勤地问季和有什么要求。季和说:“明天一早就要出发,你随便备些点心吧。”三娘子说:“不必担心,客官只管安睡。”半夜后,季和偷看发现三娘子仍如以前一样做了几个烧饼。
天亮后,三娘子准备好餐盘,盘中果然放了几个烧饼,她又去取其它东西,季和趁机走过去,用自己预备的烧饼偷换了一个,三娘子没有发觉。季和要出发了,开始吃饭时,对三娘子说:“正好我自己有烧饼,把你的撤下去,招待其他客人吧。”于是就拿出自己的烧饼吃起来。
正吃着,三娘子出来奉茶,季和说:“请三娘子也吃一个我的烧饼。”于是把换来的那枚烧饼给她吃。三娘子才吃一口,就手脚着地发出驴叫,马上变成一只驴,非常健壮。季和就骑着它出发了,而且把三娘子的木人木牛那套工具也拿走了,但季和不会她的妖术,试着做烧饼没有成功。季和骑着三娘子所变的驴,周游各处,从未因驴不服乘骑而出事,这驴每天可行百里。
过了四年,赵季和骑着驴入潼关,在离西岳庙东边五六里地时,忽然在路边碰到一个老头,老人拍着手大笑,说:“板桥的三娘子,怎么变成这个模样?”于是抓着驴对季和说:“她虽然有错,但遭你惩罚这几年也差不多了!可怜可怜她,现在就把她放了吧。”老人就抓住驴的口鼻,用两手左右分开,三娘子从驴皮中跳出来,还是当初的模样,向老人拜谢后就走了,再也无人知道她去了哪。
《板桥三娘子》亦出自《河东记》,载于《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六,“幻术”类。此故事颇为曲折离奇,板桥三娘子以妖术害人,终究作茧自缚,自食其果,也算罪有应得。但赵季和目睹三娘子为恶,却“不告于人,私有慕其术者”,显然也不是什么好人,只是他“不得其术,试之不成”,才被迫无法作恶。不过恶人终须恶人磨,三娘子为恶,赵季和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让读者大为畅快。
此文也是唐人小说中较为成熟的作品,全篇构思巧妙,设想新奇,文字简练,情节完整,对后代也有相当影响,如《聊斋志异》中的《造畜》一文,显然有本文的影子。因本文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从无前例,故今天有人认为,其故事可能来自中近东一带,为胡商带来,故此文也算是中外文化交流,互相影响的一则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