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名利的伪饰,活出真我的风采】
一、利己是生命的第一本能,同情是生命的第二本能,后者由前者派生。
人心有两种成分:
一是利己心;
二是同情心。
二者都是人的本性。
人在年轻时欲望强,容易把自己的利益和成功看得最重要,名利欲望的满足往往是快乐的主要源泉。
随着年龄增长,同情心应该逐渐占据上风,更多地从惠及他人的善行中汲取快乐了。
同情,即人与人以生命相待,乃是道德的基础。
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会就不是人呆的地方。
人是怎么沦为兽的?
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坏事。
同情是以利己的本能为基础的,由之出发,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替别人想,就是同情了。
自己觉得不利的事情,也不对别人做,这叫做正义,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觉得有利的事情,也让别人享受到,这叫做仁慈,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利己和同情两者都不可缺。
没有利己,对自己的生命麻木,便如同石头,对别人的生命必冷漠。
只知利己,不能推己及人,没有同情,便如同禽兽,对别人的生命必冷酷。
人们似乎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以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好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
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普通的歹徒。
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
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品德,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故意伤害,主张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进而提倡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别人的方式活。
二、有平常心的人,看己看人都能除去名利的伪饰。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那就不去管它们,顺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顺其自然吧。
人到中年以后,也许在社会上取得了一点儿虚名浮利,这时候就应该牢记一无所有的从前。
事实上,谁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一条普通的生命?
人在年轻时会给自己规划许多目标,安排许多任务,入世是基本的倾向。
中年以后,就应该多少有一点出世的心态了。
所谓出世,并非纯然消极,而是与世间的事务和功利拉开一个距离,活得洒脱一些。
一个人的实力未必表现为在名利山上攀登,真有实力的人还能支配自己的人生走向,适时地退出竞赛,省下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享受生命的乐趣。
人过中年,就应该基本戒除功利心、贪心、野心;给善心、闲心、平常心让出地盘。
它们源自一种看破红尘名利、回归生命本质的觉悟。
如果没有这个觉悟会怎样呢?
据说老年人容易变得冷漠、贪婪、自负,这也许就是答案吧。
历史不是一切,在历史之外,阳光下还绵亘着存在的广阔领域,有着人生简朴的幸福。
一个人未必要充当某种历史角色才活得有意义,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古希腊人那样的贴近自然和生命本身的生活。
我们不妨站到上帝的位置上看自己的尘世遭遇,但是,我们永远是凡人而不是上帝。所以,每一个人的尘世遭遇对于他自己仍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当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那把我们绊倒的物体同时也把我们支撑,我们不得不抓牢它们,为了不让自己在完全的空无中行走。
已经厌倦那种永远深刻的灵魂,它是狭窄的无底洞,里面没有光亮,没有新鲜的空气,也没有玩笑和游戏。
博大的深刻不避肤浅,走出深刻,这也是一种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重感情就难免会软弱,求完美就难免有遗憾。也许,宽容自己这一点软弱,我们就能坚持;接受人生这一点遗憾,我们就能平静。
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种滋味,就是无奈。
生命中的一切花朵都会凋谢,一切凋谢都不可挽回,对此我们只好接受。
我们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随同人生一起接受下来,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坦然。
无奈本身包含不甘心的成分,可是,当我们甘心于不甘心,坦然于无奈,对无能为力的事情学会了无所谓,无奈就成了一种境界。
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
不避平庸岂非也是一种伟大,不拒小情调岂非也是一种大器度?
三、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为什么会浮躁呢?
看过一个答案是:
因为心里装满了琐碎。
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
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
世上只有一件东西,能始终经受住生活的冲击:
一颗安静的心。
1、安静的人,自带气质。
一直觉得安静的人,举手投足间总有一种气质:
认真而专注,让人一眼就能记住。
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气质。
你看到她时,烦躁的心也会跟着她沉静下来,不由地产生愉悦的心情。
这种气质不是沉默寡言,而是藏在灵魂深处的力量。
干净,纯粹,知足,只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
低头垂颈间,那是一种寻求宁静的姿态。
懂得安静的女人,总是更容易让男人生出爱慕的心。
信守安静的男人,总能获得女人更多的青睐。
无论男女,一身静气,才是一个人最美的样子。
你若安静,风雅自来。
2、安静的人,最会生活。
身边越来越多人,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明明年纪轻轻,就开始标榜自己“佛系生活”。看淡一切,无欲无求。
很多人觉得安静是因为热情幻灭,但其实不是。安静是更大的热情,是更饱满的热情。
一个安静的人,定然是心中有美景的人。
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一个人在安静中,最能看出他内心的热爱。
寂寞会发慌,安静则是饱满的,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3、安静的人,一生从容。
你有没有发现?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比较。
看到朋友圈有人过得幸福了,就想着学她的“精致”,来美化自己的生活。
整天一刻不停地在追逐,别人眼中幸福人士的感觉,这其实是因为自己的不自信和迷失。
而安静的人不同,他们总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能活在自己的节奏里。
安静,是一个人的强大,更是一个人的底气。
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在追求任何东西时,就会冷静,从容。
一个心有静气的人,他可能会羡慕你的生活,赞叹你有而他没有的东西,但他还是欢喜做回自己。
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不是生活过于刻薄,而是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围感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最终乱了心神。
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种最舒适的姿态,将喧嚣关在门外,才能遇见生活的本来。
从此刻起,安静从容做自己,便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四、从躁乱到从容。
命运变幻,我们甚至不能预测明天发生什么,于是只好说活在当下。
然而,有不同的活在当下。
其一,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消极地顺从命运;
其二,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
其三,分秒必争,恨不得一天完成一生的计划。
后二者虽境界似有高低,但都是力求当下效益的最大化,紧张地抗拒命运。
真正的活在当下,是每个当下都走在选定的人生正道上,无论明天发生什么,这一点不会改变,因此心里很踏实。
既然最宝贵的东西是命运夺不走的,也就以此超越了命运的变幻。
分秒必争,时间就是金钱;醉生梦死,今朝有酒今朝醉;随波逐流,纠缠于眼前的凡人琐事,热衷于网上的八卦星闻……这些似乎都是活在“当下”。
然而,这个“当下”只是时间的碎片,活在这个“当下”的也只是“自我”的假象。
真正的活在当下,恰恰是要摆脱功利、欲望、纷争、信息的干扰,回归生命的单纯,获得内在的宁静。
这样,每一个当下都是生命本真状态的显现,因而即是永恒,而“自我”也因为与存在的整体连通而有了实质。
生命是否健康,要看整体的状态。
一个盲人,他虽然看不见缤纷的色彩,但能用其余更敏锐的感官欣赏鸟儿的啁啾、花儿的芳香、微风的吹拂,他有和睦的家庭,踏实的工作,宁静的心境,他的生命在整体上就是健康的。
相反,一个感官健全的人,倘若他总是在名利场折腾,在娱乐场鬼混,不再有时间和心情享受自然赐予的快乐,他的生命在整体上就是病态的。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一定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晚饭,餐桌上一定要有欢声笑语,这比有钱、有车、有房重要得多。
钱再多,车再名贵,房再豪华,没有这些,就只是一个悲惨的孤魂野鬼。
相反,穷一点儿,但有这些,就是在过一个活人的正常生活。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也许平静,也许动荡,这不是问题之所在。
真正要问的是,这平静或动荡,究竟是高质量的,还是低质量的?
毫无疑问,高质量的动荡胜于低质量的平静,高质量的平静胜于低质量的动荡。
那么,高质量的动荡和高质量的平静哪个更好呢?
倾向认为,高质量的平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真正活得精彩的人一定不是急于求成之辈,其共同特点是对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足够的认知,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因而能够从容地走在这条路上,也从容地享受途中的收获。
从容是基本的好,有了它未必精彩,没有它肯定不精彩。
人年轻时不容易从容,因为什么都想要,却又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内心焦躁,行动忙乱。
从躁乱到从容有一个过程,在其中起作用的诚然有阅历的增长,但仅此还不够。
有的人阅历倒是增长了,经历了一些挫折,明白不可能什么都要,却仍然不知道自己该要和能要的是什么,结果不是变得从容,而是变得沮丧和消极。
丁俊贵
2023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