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从青山绿水的召唤,我们风尘仆仆,跟随余秋雨先生的脚步去“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打小就在课本中学到过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水利枢纽,今日有幸一探究竟,难免有点儿激动。王导也是本着十分敬业的精神,一路走一路详尽地介绍,全程热情不减,激情不退,不由对这个朴实的四川小姐姐生出几分敬佩。
眼前的都江堰如若未经她的分析介绍,恐怕会被看做一处普通的沙池洼地了。我们也只能在迷迷糊糊,似懂非懂中听了个大概。
都江堰景区有两个出入口,分别是在离堆公园的正门,和在河对岸的玉垒公园。两园之间由一道名为“天下爱情第一桥”的安澜索桥连接,飞架岷江南北。
离堆公园的得名很有意思。原本离堆公园是和玉垒公园连在一起,因为要修建都江堰灌溉渠,古人汲取生活的智慧,用烧柴火使岩石膨胀,再用水浇灌,使其迅速冷却后石头崩裂的方法从山石中间硬是开凿了水渠,使山体分开,所以叫离堆。
(以下部分引用网络资料介绍:)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人之于天地的勇敢与智慧。
离堆公园的水渠形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修建者李冰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建成后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经由安澜索桥,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漫步登山,又乘坐小段扶梯到达玉垒阁,身临其境感受一番“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恢弘,廊沿上挂着爱情锁和祈福牌,四海八方的夙愿汇聚在此钟灵毓秀之地。
青城山为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古树参天,群峰环抱,山中小道参差,除却耳边人声鸟语,只余绮丽而又神秘,极目远眺,一派太古洪荒般的寂静。原只为休闲观景,步行小段后,乘坐观光车一路呼啸,观光车上应景地响起“青城山下白素贞……”,忍不住随声附和一路。
漫步拾级而上去往渡船口,一个并不大的月城湖,如掌中珠宝,静静盛放在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湖光山色两两相合。上船刚一踏稳,来不及回过神,猛地一个趔趄,原来是已经到达对岸。接着乘坐一小段索道,上到慈云阁,且止步于此,体力所限,喝茶小憩后便原路下山折返了。
回城的路依旧是堵,只能是一忍再忍,把全部的难受化为食欲,川西坝子的火锅又吃了个大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