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放出悲伤情绪吗(心理)

我是个从小被忽视的孩子,最常有的情绪是孤单与失落,那时候我的情感是闭合的,像是把心脏裹起来,不接触对方的善或恨。

注意不是拒绝,是不接触。

其实童年与少年是浑浑噩噩的过。

我记得从没有极度喜悦的情绪,这其实是个大问题,不仅属于心理问题,还会是性格问题,只是我和周围人都没有重视起来。

当我度过那个最黑暗的一年,像掉入深渊,让身体都产生悲伤的那年,在我头脑里出现个画面,在悬崖边缘,任何一个人的拒绝都会让我掉进去。

这个拒绝在我这里有象征,例如一句话,我会放大它消极意义,等于我用我当时的心智和常年的性格另行解释,当然,每次都是悲观方向。

最近我开始奇怪,我的转变从哪里开始的。

最肯定一点的是,我对阳光温暖的极致向往,让我走近阳光下面。

没有了埋怨,也没有悲伤。

不过,悲伤真的不存在吗?

我用敏锐的感觉分析自己。

第一,绝对性的不提要求

第二,所谓的大好人

第三,乐观背后对预测悲观结果的固执

我察觉不出心理是否还有黑暗,也许没有一点黑暗才是最有问题的。

悲伤的感觉似乎偶尔出现,当出现时我立即转换观念,被压制下去。

所谓的认知疗法,我是非常赞同的。

当然,还有行为疗法,里面我倾向华生的话,改造出任意性格职业的人。

但其实,我的最底层的性格其实没有改变,这也是精神分析里的,童年的影响。

不过,我还是喜欢行为疗法,如果用它的观点来说,我喜欢脱敏法。

第一步,给我个极安静的场合,让我回忆悲伤的瞬间,坚决不跳入其他念头。

第二步,回忆事件里的忽视我的人面孔,还要那个我最在意,失望的眼神(这是我最喜欢观察别人的情绪,特别是老爸)

第三步,精准对焦那些忽视最强烈感受的行为,与它辩论。

第四步,对未来强迫性重复的重视和担忧。

体现在择偶上面。

第五步,明确这是大工程,我经常用忽视感觉的方法来解决的,其实这是用童年自己遭遇的方式来重复被忽视的境遇。

总结:择偶上,发觉了,对方越冷淡,在某种程度上我是雀跃的,像是在争表现的小孩子。

大概我这一生都在对抗忽视吧,还有隐藏悲伤,重新解释悲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