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是春节的最后一道门户,过了这一天春节的大门就正式关闭了。正如民谚所说“二月二拜年收穙(音:普)”,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见面后相互之间就不应再提拜年了。
二月二又是春天的第一位使者.“二月二龙抬头”,从此日起北方才开始有了融融春意。因为阳历二月初二一般都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既然龙已抬头,大地春回,从此雨水便会逐渐增多起来,雨露滋润禾苗壮,在春风春雨中,万物也就开始复苏生长了。
二月初二作为节日,有的就叫“二月二”,有的叫“青龙节”,有的叫“春龙节”等等,但源于何时?因何而立?要找出一个确切的说法,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相传,武则天自封大周武皇帝之后,玉帝大怒,传谕龙王三年内不准向人间降雨。河干地裂,庄稼枯死,人易子而食。司管天河的龙王看到人间的惨景,顿生怜悯之心,不顾玉帝旨意私降透雨,为百姓解除了旱灾。玉帝得知,不但怒斥玉龙而且还把他贬下天界,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并口念偈语云“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玉龙为除人间疾苦自受其罪,人心不忍,为救玉龙人们遍找开花的金豆一直未得。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一这天,在翻晒玉米种子时——其实此时玉米还没传到我国——看到玉米形如金豆,爆炒开花,灵机一动,这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于第二天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心领神会,便向玉帝大喊:“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吧!”玉帝看见家家户户金豆花开,知道民心不可违,并便顺水推舟传谕龙王回到天庭。于是人们便将此日称作玉龙抬头日,并爆玉米花以示纪念。
以上那是传说,对二月二有确切的记载是明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书中记曰:“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毛泽东讲斗争哲学,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而古人由于没有那么大的气魄,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更没有那么先进的技术,因此多是讲究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但又有所期冀,于是就采取了为今人所不可思议的方式寄托所期。“惊蛰过,百虫苏”,为了驱避虫害,就于二月二这一天早上,在炕头边点上纸火、艾蒿,在制造熏烟的过程中,手拿小木棒敲击炕沿,口中念念有词“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于是在虔诚的仪式中,在声声的咒语中,在缭绕的烟雾中,在殷殷的期盼中害虫们便自消自灭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愿望,一种愿景,能否如愿还要靠天,因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尽管这样人们还是年复一年的轮回着这种仪式、接续着这种风俗。
随着对民俗研究的深入,天文学家们也参与其中,从天文学的角度,论证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国古代把天空的恒星划分为“三垣”、“四象”七大星区。所谓“垣”即城墙,“三垣”即“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在“三垣”之外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亢宿”下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形的“氐宿”,是龙爪,之后还有房宿、心宿、尾宿和萁宿,这四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据说到二月二的晚上龙的两只犄角,首先从东方地平线上浮出,渐渐进入人的视野,之后亢宿、氐宿也相继出现,这样龙就抬头了。
还有人研究二月初二乃黄帝轩辕氏出生之日,出生年代为公元前6019年,出生地在今陕西省皇陵县。2005年陕西省在皇帝陵举办了“龙头节龙腾中华盛世祭祖大型民祭轩辕皇帝活动”。同时还有专家考证二月二还是伏羲、女娲的生母华胥氏的生日,陕西省于是日在华胥陵所在地——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举行首届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这是近年来形成的新的民俗,或叫“公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一种特定的吃食,春节饺子,正月十五元宵,二月二灯盏儿,五月初五粽子,八月十五月饼。二月二的灯盏儿实际上就是街市上的早点——糖糕,为什么叫灯盏儿呢?炸灯盏儿用的是正月十五散灯时所用的面料。春节前蒸出黄面(黍子面)窝头,到正月十五再上锅蒸软,做成一个个灯盏儿,即面塑。如:做两只小狗,放在大门外的门墩上,让它看门。在灶台上捏一个小公鸡,让它啄食蚂蚁和撒落在灶台上的米粒。在粮食仓里放上小刺猬,让它委囤。这些用黄面捏成的小动物,都在每个身上适当位置摁上一个小坑,添上油,再用黄烧纸卷一个灯捻(灯芯)点着,谓之散灯。散完灯后,把这些面塑动物存放好,二月二再上锅蒸软做成糖糕,下油锅一炸,这就是灯盏儿了,然后边吃边念“二月二吃灯盏儿,吃了灯盏儿不发眼儿”。
张范津 (《邢台日报》2007年3月20日)(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