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的作用是引导,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理论,再将理论作用于实践中。这样的步骤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不经过这个步骤,强硬地把知识塞入学生的脑海中,可想而知,效用是多么少。
从实践中得出结论这种办法登场的次数并不多,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课程十分赶,如果让学生自己得出理论,恐怕时间会经不起消耗,所以强塞的方法才是王道,只要学生肯背肯记,那么在低年级的情况下,这种强塞的办法其实是奏效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老师是不负责任的。这样的强塞法并没有发展到学生的思维,对于以后不能只靠死记硬背的中高年级来说,遇到这样子的老师,学生真是倒霉了。这种强塞的学习方法,塞是塞进去了,但是不一会又掉出来了,在把另一个塞进来,又掉出去了。强塞法就是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十分头疼,除非是记忆力超强的学生或者特别用功的学生,否则,这种方法简直是灾难。看过《师说》的人必定知道什么是师,就是传授道理,传授理论知识的人。而师说特意列出一种老师,就是“启蒙老师”,韩愈表明,这种师并不是真正的老师,因为他们没有讲授道理,我们引申回来,说的就是这种用强塞法的老师,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启蒙老师”都比都比用强塞法的老师好得多。
我个人只能谈谈我了解到的角度了。实践其实备受关注,什么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都是实践的体现。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实践呢?就是因为我们能从实践中获得理论,是因为这种获得理论的方式是正确的。从实践中学生能够自己归纳总结出理论来,这样的总结深深留在学生脑海里,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依旧能发挥作用。其实重要的不仅是学生得出来的结论,而是学生那种从实践、从现实归纳出理论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强塞法给不了的,是引导式学习的妙处。为什么说是引导呢?因为学生终是学生,还是需要师的教导,学生领悟到的或许存在偏差,那么师的引导就必须贯穿于这种引导式学习中了。
我们都说实践出真知,这就是引导式学习的精髓所在。我说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是因为理论很明显也能反作用于实践。我们学生不能再被人骂作只会理论的书呆子了,我们必须要用理论指导实践,让社会对我们新一代学生刮目相看。我要说明一点就是,理论指导的是实践、是生活、是学习。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很悲哀的问题就是,我们既不能从实践中得到理论,我们也不能让学到的理论长久存于脑海中,更要命的是现存于脑海中的理论全导向了一个方面,做题。
我们学生本要做的是求知,然后报恩,去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但是,现在做学生的或者说以前做学生的,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跨级,也就是说我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地位,这样的想法越多,我们离求知的本质目的就越远了。我并不反对这种想法,毕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不能被这种想法牵制住,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初心——求知。求知的初心让我们避免了学习的急功近利。课堂上的赶是为什么?我思考了一下。我觉得其实是功利性的体现吧,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国家在选拔人才,这么多知识,学得来的必是人才。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样做导致了一种致命的情况——考什么学什么。那么,我们撒那么多知识下去真的有用吗?学生们也只不过是有重点地学习,那么还不如让学生们精细得学习,体悟学习的真谛,让学生真正做到从实践得出理论,再让理论指导实践,不是更好吗?事实上,这种引导式学习不正是各位所提倡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