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继续方回的《瀛奎律髓》第21卷,雪类。
昨天欣赏了唐朝杜甫、孟浩然的几首咏雪五律。今天欣赏几首宋人的咏雪五律,顺便了解下诗人咏雪时,喜欢使用的常见典故。
一、雪後黄楼寄眉山居士 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元祐初,苏轼等人推荐陈师道为徐州教授,这是其在徐州黄楼所作。眉山居士,苏轼是眉山人,但是没有叫过眉山居士,这首诗的其他版本为《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负山居士为其朋友张仲连。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八月, 担任知州的苏轼率领徐州军民战胜洪水之后,于在徐州城北门之上建造黄楼。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方回点评:明字、进字皆诗眼。
颔联主谓宾句式,明、进,作谓语。古人所谓诗眼,多指用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甚至副词(代替动词使用,如唯、岂)等。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颈联化用了前人句意,如李白《清溪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初唐沈佺期的《钓竿篇》: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更早出自东晋王羲之的《镜湖诗》: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尾联用反用雪夜访戴的典故,我和山阴的王子猷不同,我不去访友尽兴,老天留我在徐州,思念好友也不错。
雪夜访戴是咏雪最常用的典故之一: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世说新语》
二、次韵雪中 曾几
积雪何所待,冻云终未开。
有时闻泻竹,无路去寻梅。
只欲关门卧,谁能荡桨来。
辟寒须底物,正乏曲生才。
这首诗颈联用了两个著名的典故,方回说:
亦用袁安、子猷事,但诗律稳熟可法。
子猷事,即前面介绍的王子猷雪夜访戴。袁安是三国时期袁绍的高祖父,“袁安高卧”的故事也常见于咏雪诗,出自《汝南先贤传》: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明朝诗人高启在其名作《咏梅九首》中,曾有一联佳句,上联即用“袁安高卧”的典故: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三、小雪 陆游
夜卧风号野,晨兴雪拥篱。
未言能压瘴,应是欲催诗。
跨蹇虽堪喜,呼舟似更奇。
元知剡溪路,不减灞桥时。
方回评价:此诗五六善斡旋
这首诗五六句和七八句,将两个典故交织使用。五句、八句用一典故,六句、七句用一典故。
跨蹇虽堪喜,不减灞桥时。灞桥蹇驴,典故出自五代孙光滨《北梦琐言》:
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
呼舟似更奇,元知剡溪路,雪中的剡溪路,还是用雪夜乘舟访戴的典故。
四、雪 尤袤
睡觉不知雪,但惊窗户明。
飞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
草木浅深白,邱塍高下平。
饥民莫咨怨,第一念边兵。
邱塍[chéng,田间的土埂。
方回点评这首诗说:
见雪而念民之饥,常事也。今不止民饥,又有边兵可念。欧阳诗:可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以此忤晏相意,而晏相亦坐此罢相。然则凡赋咏者,又岂但描写物色而已乎?
睡起不知有雪,发现窗明才知,接下去的中间二联皆是雪景,颔联近景,颈联远景。
尾联触景生情,思及百姓,妙在末句更远一步,比饥民更加艰苦的还有边关将士,有暗讽秉权者之意。
方回提到了当年欧阳修的诗句,也有暗讽之意,令宰相晏殊不快,而晏殊因此而罢相。但是咏物诗文,岂能仅仅写物而不寄意呢?
纪晓岚对于方回的评价很认可:
此论正大,能见诗之本原。描写物色,便是晚唐小家。处处着论,又落宋人习径。婉转相关,寄托无迹,故应别有道理在。
结束语
《西游记》第四十八回中,提到了几个关于雪常见的典故:
“那里得东郭履, 袁安卧, 孙康映读;更不见子猷舟, 王恭币, 苏武餐氊。”
另外还有谢道韫“咏絮”、游酢和杨时“程门立雪”等著名的故事。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业,五律《山行遇雪》
山游云作雪,不觉满天涯。
尽染三冬草,轻裁六出花。
涧空惟鸟迹,钟远似僧家。
访戴无舟楫,溪边竹径斜。
@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