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年少时,只喜欢看有趣的历史故事,评判好与坏;当历经沧桑后回首过往,读史论史却是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和思考。
整理读王立群《历史从未走远》的感悟,字数约有4600字,分为四篇。
第一篇
时势
曾几何时,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孰先孰后甚为困惑。而今悟了,当然是时势造英雄。没有历史大舞台的风起云涌的背景,哪有英雄上演逆风上行、力挽狂澜的大戏?
同是变法,商鞅在秦孝公施行变法卓有成效,秦国从此强大;早秦国变法二十年的吴起刚开始施行变法,遭遇楚悼王死宗室作乱混战而被杀死,楚国变法半途而废;战国末期的韩非子,秦国吞并六国之势已不可阻挡,何谈变法图强之。
开创秦帝国之后一番霸业的,不是声望显赫的楚霸王项羽,而是名不见经传的无赖刘邦,凭的是他的将将用人之才、鸿鹄之志的忍耐,但如果没有秦末乱世枭雄逐鹿的背景,刘邦指不定当泗水亭长不亦乐乎多久呢。
哪怕是一个贩夫走卒,如春秋郑宋两国交战之际的宋国主帅车夫羊斟,因一碗羊羹汤怀恨在心,将主帅送到对方阵营,一个小人物也同样在关键节点改变了历史走向。
英雄只是代称,史书上记过名的也算是乘时有番作为,否则也不可能留名了,至于是名垂千古还是千古骂名自有其他评判。
英雄赢得胜利,不一定就能赢得敬佩之意。项羽被刘邦逼得乌江自刎,悲怆末路的本色英雄仍然被人唏嘘不已,反观给项羽以鲁公之礼发丧的刘邦,光着膀子、赤着脚、痛哭流涕,作秀昭然令人耻笑。
英雄胜利为王,不一定就代表正义一方。本是被动方的吕后,将宫斗的发起者戚夫人做成人彘,任由放纵至高的权利,不惜牺牲积累的声望名誉,只会遭来威压的权利倾覆灭族,以及后世的口诛笔伐。
有道是,无时代机遇何谈英雄辈出。历史由胜者为王书写,但公道自在人心。
患难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如是感叹,知己莫如鲍叔牙。众人熟知的钟子期、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都是近乎圣人之交,毫无利益瓜葛,为知己者生为知己者死。然,纵有刎颈之交的张耳陈馀危难之时反目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今,人人要美颜,虚拟现实分界模糊。伪君子道貌岸然,谎言、滤镜博得满堂彩,马甲掉了再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心防越累越高,与其看不透真心,不如交换彼此的价值更加务实。评判一个人最重要的不再是善良和品质,而是可利用的价值,利益交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呜呼哀哉!
不求一人知己,但求患难见真情。
第二篇
高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气节的准则。
古人认为气节比生命更重要,是文人笔下反复咏叹的话题。气节高的高士自然是士大夫的人心所向,代表着天下舆论。称之为高士的人似乎凌驾一切红尘凡事之上,理应视金钱为粪土。
殷商伯夷、叔齐的让国、叩马强谏,不食周粟而饿死,古人认为其可谓气节表率,今人怎么看都觉得是恪守旧礼的遗老夫子所为。春秋吴国的季礼,对已死之人的承诺的“季礼挂剑”的季礼,遵从的同样是嫡长子继承制而让国,但行的是诚信之实,就让人钦佩不已。汉代初年的“商山四皓”,因刘邦无礼三请四请隐居不出,却为”卑辞厚礼“投奔到太子刘盈门下,让刘邦以为太子乃天下公议所向,最终放弃废除太子,至少说明隐士也是有所欲有所求的。
所以,只要是人,不是仙,就有所欲有所求,高士的气节比常人更高罢了。如果当真是谪仙不食人间烟火,总有惺惺作态之嫌、伪君子之实。
谗佞
唐太宗认为“君主是为政的根源,以诚信为天下”,也就是说君主只有自行正直,才能要求臣民正直,否则水的源头浑浊流水就不可能清澈。君王昏聩,身边谗佞之人就会越发多、越发亲近,当然离国破也不远了。
东周晋灵王沉湎声色犬马,屠岸贾投其所好,大臣赵盾多次劝谏反被设计刺杀,幸被人营救出逃;君王倒行逆施激怒众人,赵盾堂弟赵穿借众怒,相继杀死二人。楚王听信谗佞小人谣诼鼓噪,放逐的屈原不得志,抱憾投河,国都被破,半个世纪后楚国灭。
而对于谗佞之人,所谓“犁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可能凭靠美色美言曲意逢迎,一时春风得意。风云变幻、时世无常,今日天堂明日地狱亦不可知,真是富贵险中求。
春秋的弥子瑕貌美恃宠而骄,色衰无罪也生非。邓通是汉文帝的“按梦求索之人”,被赐予铜山造币之权可谓富可敌国,汉景帝即位没收其全部身家而不名一文,终穷困饿死。
论语有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功臣
无一败绩的韩信占据要地,不采门客的三分天下建议,被刘邦忌惮起杀心而不自知,屡遭发难终被诛杀。异姓诸侯王功高震主,不管是否谋反之心,只要一日在位就让当权者忌惮十分,终相继被诛杀。
而因功封侯的功臣,刘邦相当倚重,相国重任无一不是由这些功臣担任。刘邦死后,吕后擅权,自然忌惮这些手握重权的功臣,企图诛杀以稳固权利。吕氏死后,重臣功臣联手四皇子,族诛诸吕。被一手扶持上位的汉文帝坐稳龙椅,将受厚禄处尊位的开国功臣周勃打发回封地,险些以谋反罪被诛杀。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就如同功臣结局的写照。
不过,凡事也有例外。陆贾以门客身份追随刘邦平定天下,力劝高蒂革除马上之习转为文武并用的治国方针,可谓首功一人。吕后擅权后自保病退,自留资产将其余财产平分给儿子让他们轮流坐庄谨防数见不鲜,优哉游哉,竟以寿终。
此时非彼时,共患难不见得能共富贵,更何况坐稳的君王只想以平衡之术治天下。
第三篇
明君
历史名臣良将多不胜数,明君却不常有。
正所谓“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唯我独尊的九五之尊,生杀予夺就在一念之间,美人在怀美词充耳抵挡尚可一时,察言观色者趋炎附势,权臣、近臣、外戚多方利益集团盘根错节,真知灼见者稍有不慎一刀断头轻而易举。
乱世出英雄,君王用人时。战国诸侯君王求变迫在眉睫,百花齐放人才辈出。楚怀王听信谗佞小人谣诼鼓噪,放逐的屈原不得志,抱憾沉河。在楚赵接连受挫的张仪,被秦国重用为相,彻底撕裂六国合纵之势,为秦国一统打下坚实基础。
君王擅权衡之术治国。周勃等老臣嫉恨少年倜傥的贾谊,向汉文帝进谗言,贾谊被贬为地方太傅,壮志未酬却无可奈何。一家之言的史学家司马迁,因直言李陵事件的不实之处,被汉武帝以“诬上”锒铛入狱,施以酷刑忍辱苟活;而同样是敢谏的董宣、汲黯,汉武帝对他们却忌惮三分,不杀还给予丰厚赏赐。
君王多薄情,喜怒无常。汉武帝曾令术士招魂倾城倾国的李夫人;而老来添子后,为除主少母壮的隐患直接赐死三千宠爱一身的钩弋夫人。以君王一时感情作为依仗,真是富贵险中求,朝代更替起起落落大有人在。
有道是,以最高统治者君王的意志为法,伴君如伴虎,君臣相合是理想,祸福相依当舍则舍。
用人
刘邦总结他的“三不如”——不如运筹帷幄的张良、粮草辎重的萧何、百战百胜的韩信,看似说是无才却是最高统帅的用才之能——人尽其才、知人善用。
卜式靠牧羊发家致富,汉武帝任命他当个牧羊的低级官员,养得膘肥体壮,数量日益增长,汉武帝提拔他当县令,百姓交口称赞,一路提拔,政绩显赫。
仁厚持重的韩安国,善于以大局为重,多次化解紧张局势关系,汉武帝任用其为武将,却丧师败北,致其抑郁而终。究其因,韩安国原本以和为贵的优点也可能转为首鼠两端的劣势,尤其是战事上当机不断。
历史上裙带关系上位者比比皆是,外戚干政导致王朝灭亡与削弱不在少数,如汉初诸吕之乱、西汉王莽篡汉、北周末年杨坚专政、盛唐杨国忠专权、南宋晚期贾似道专权等等。同是外戚关系上位的卫青、霍去病却实打实靠的是出生入死、屡立战功,无功不赏、不贪功而青史留名。
有道是,人才不问出处,任用人才不应“唯亲”而应“唯贤”。
红颜
春秋蔡王调戏息夫人,息王报复,诱骗蔡王被楚王俘,蔡王以美人为诱,引楚王灭了息国,楚王又因息夫人三年不言归咎始作俑者蔡王,灭了蔡国。
三王相争真是为了红颜息夫人么?非也。楚王早有北上扩张的谋划,趁两国罅隙之际,正是发兵之机也,息夫人不过是战利品罢了。
君权父制下,女人的权利依附于男人。哪怕贵为一国之母的皇后,因一个巴掌被废后的郭太后,若不是宋仁宗生性文弱,尚能保住性命孤苦终老于道观。汉武帝为除主少母壮的隐患,直接赐死汉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不说母凭子贵,反是立子杀母。历史唯一的女帝武皇,大唐盛世的奠基人,也只身后立无字碑任后人评判是非。
红颜之祸发端在男人争权,红颜多薄命才是真。
莫不如春秋楚国狂人接舆之妻、于陵子终之妻,与夫志同道合、琴瑟和鸣,拒绝高官俸禄,安于乡野之间,知足常乐,岂不快哉!
第四篇
知足
“李斯之死”,通常都认为是李斯因权利欲望违背道德底线做出错误选择,而招致杀身之祸。
“选择应该选择的是勇敢,放弃应该放弃的是睿智”。那么,哪些是应该选择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
“气节”也许是“应该”的一个重要评判。名誉声望高于一切,不在乎生命,更不在乎身外之物。常人按这个行为准则未免强人所难,但“做人要知足”放之四海可行。
《老子》说:“福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矣。”
反秦第一把火的陈涉,沉浸战利成果而洋洋自得,苟富贵已相忘,失了先机最终当了个短命王。为母者不知分寸、不懂节制的溺爱,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北齐琅琊王高俨,富贵闲人还不够,骄横无礼、恣意妄为,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欲望沟壑越大越不懂得收手,当无法填满之时,就会觊觎本不该拿的,而恰巧也是灭顶之灾的导火线。
辅佐勾践上位称霸的范蠡,功成名就见好就收,辞去唾手权势转而经商,而后又被齐国慕贤欲聘为相,再次拒绝并散尽千金,久居陶地成商家巨贾。范蠡当舍敢舍,却无奈长子吝于来之不易的金钱,丢掉二儿子的命。
有道是,有舍有得,舍在先,有舍不一定有得,应以平常心待之。
变通
常言道:“不成规矩,不成方圆”。
同是因多次主动易主为后世文人鄙视,叔孙通儒学理想抱负终得以夙愿,面对刘邦主张废长立幼却不依不饶,而陈平为刘邦六出奇计定夺乾坤,倾覆诸吕之乱,重定汉刘天下。刚毅守节的大臣元老申屠嘉坚守“朝廷之礼”,汉文帝敬让三分,汉景帝徇私,终被气得吐血而死,而受益于破坏规则的晁错,却最终被汉景帝斩杀,成为“七国叛乱”的牺牲品。
对于 “人治”最高掌权者,想要规矩的时候,它就是规矩;想要什么样的规矩,就讲什么样的规矩;不想要什么规矩的时候,什么规矩都不是。
所以,审时度势是要看清大势,清晰自己的理想抱负,更要看是为私利还是为大道。为私利者一时得意,最终可能反被同样掣肘;为大道者一时失意,即使抱憾也无所非议。
藏拙
吕后被废,皇室继承候选人寥寥。
吕后掌权后,宠妃戚夫人的皇子第一个被干掉;皇庶出长子被吕氏处处刁难,郁闷而死;吕后之子汉惠帝深受高压刺激,抑郁病死;因得罪吕氏族人,皇六子被诬陷囚禁饿死;皇五子被吕氏时时监管毫无行动自由,心爱之人也惨遭毒手,自杀身亡;皇八子刘建捕猎意外伤重病死,之后其子被吕后派人杀死。
保全了性命的皇子,除了吕后抚养长大的皇七子,唯有皇四子因其生母不受宠,无声无息毫无不起眼,以嫡母守护边陲为由,躲过一劫。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皇四子就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
有道是:“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人生世事难料,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指不定有转机呢。
原文中有两句感慨甚妙,原文摘抄如下: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侠客。
面对强权、暴力,沉默是一种抗争,是一时的忍耐。是对无效规劝的明知选择,是对固执己见者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