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0天的第五天,也是国庆假期的第二天。
最近在与大家共读《传习录》,昨天偶然间读到了一篇关于知行合一的一篇概述,原文是这样的: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3]。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知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什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文中指出“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实践;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所以知与行是一个整体,不可分离。
怎么理解呢?
知行合一,简单来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但千万不要误解,先有理论后有实践,或者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知和行的关系,就像灯与灯光。打开灯就有灯光,关上灯即是黑暗。两者本为一体,并无先后、里外之分。
举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我们每天早上刷牙,就是知行合一最实在最经典的例子。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刷牙带来的好处,所以每天必刷。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尴尬或者不对的地方。
还有一个就是文章中所讲,说一个人的孝顺,其所有的行为不是刻意的做作,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非常自然的行为。比如说,带父母出去玩,给父母买衣服,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些绝对不会感到有任何的心理负担,而是非常正常的与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聚焦到每个人的身上,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其实都是知行合一的典范。没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件苦差事,知行合一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再大的事,当它变得平常无物,也就到达了知行合一的最高境界。
当然放到治国平天下上,就要有更高的智慧去运用那些方法和措施。真正大公无私了,绝对能生万法。这也是王阳明一生所追求的致良知。但可叹世上无几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