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涉及少量剧透,请选择性阅读。
很喜欢《恶意》简介中的那句话——
“《恶意》与《白夜行》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人性的两极就这样奇异地直击人心。”
爱一个人可以有一千万个理由,而恨一个人,好似什么理由都不需要。东野圭吾在描写人性上的透彻,每一次都让我觉得惊喜。一个人的恶意,真的可以很纯粹。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界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一本烧脑的悬疑书?不,我觉得是一本冰冷的现实之书。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存在过片刻的恶意。书中的主人公因为嫉妒,所以充满恨意,哪怕别人给予了善意,丑陋的内心却选择屏蔽了所有美好的一面。
主人公野野口恨那个曾经帮助他的昔日好友——日高,或许真的是纯粹因为嫉妒,或许是因为日高看到了他丑陋的面目,但这都不重要了。
野野口的恨是嫉妒,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恨。我觉得,在他得到日高的帮助的同时,他也恨自己懦弱,因此嫉妒日高,而后怂恿藤尾对付日高。也许若当时日高也恨他,他内心的恨意就能缓解。但事实并非如此,日高用他的爱,非但没能融化野野口内心的恨,反而激起了更深的恶意——因为日高的正直与勇敢,时时刻刻提示着野野口的懦弱与丑陋。野野口开始更恨日高,更嫉妒、讨厌日高,很日高还能继续正直地做人,恨日高把他更变成一个恶人。这种恶意变得更纯粹,从那以后,他对日高的恨与嫉妒已经到了扭曲的地步。
纵观这一生,野野口似乎从未幸福过,把恨、把恶意一直装在心里又怎能幸福?而不幸福又让这份恶意越发深沉。
在看《恶意》这本书的某一瞬间,一些记忆和感觉闪过,似曾熟悉。
在我们人生的经历中,总会有某些时刻,没有缘由地,突然讨厌一个人,甚至恨一个人,又或者毫无头绪地,被某一个人讨厌着。这种纯粹的恶意来得极快,有时候甚至来不及细细思考是如何产生的。
高中的时候,我们班主任组织班干部辅导成绩差的学生。班里有一个很内向的女生小A,平时不爱说话,而且有点傻傻的,也不爱干净,几乎没有朋友。在分配搭档前,我们几个班干部私底下讨论过要和谁一组,女班长说——“和谁都行,反正我不要跟小A一组。”其他人都没有说话,因为大家都清楚有轻微洁癖女班长一直讨厌小A。后来班主任找我们开会,确定搭档。当问起谁要和小A一组的时候,没有人说话。理所当然的,如果没有人愿意和小A搭档,自然会分配让班长辅导小A。因为我之前和女班长有过嫌隙,希望趁这个机会帮她解围,缓和我们的关系。所以最后,我突然提议——“我来辅导小A吧。”班主任答应了。
我以为这件事后,我和女班长的关系会得到破冰。但她开始不理我,不和我交流,甚至连她附近的同学都不怎么搭理我。慢慢的,我被女班长所在圈子的同学孤立,开始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讽刺。不久以后,一个女生凑前跟我说:“喂,你知道吗,女班长说你很做作,故意在老师面前提出要辅导小A,讨好老师。她还说之前班里的情侣集体被叫去谈话,也是你故意告密的。”
我愕然,这无缘由的讨厌和造谣是怎么发生的?无中生有的谣言最使人不知所措,明知道不是这样却无可奈何。在那一瞬间,女班长对我的,应该就是纯粹的恶意吧。如果这恶意一直放在心里,到最后会如何——或许我会慢慢地被整个班级所讨厌,还是经历一个没有美好情谊的青春年岁?这些都无从得知了,因为在不久之后,女班长开始主动和我搭话了。再到后来,我和女班长成为了好朋友,并且开始了解她。她没有故意的坏心眼,但却极容易用恶意的心思揣测别人的行动。这不是一个恶人,却也会无端对人产生恶意。
这大概是人之常情吧。我突然意识到,我也有无缘由地对人充满恶意的时候。但幸运的是,每一次,我都没有让这恶意停留过久,像落叶般,存在过后便飘落,永不占据心头。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同样的行动,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判断。就像感冒生病般,痊愈了便恢复往日的生气,错误的情绪感受,在转换角度之后也能得到缓解。但若恶意不肯消散,嫉妒、恨意等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会愈演愈烈,最终扭曲整个内心世界,扭曲生活。
谁都有当过野野口的时候,不是吗?但希望内心的野野口只存在片刻,而后的日子,愿我们更在意自己,勿让恶意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