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
读书,可以陶冶你的心情,可以放松你的思想,还可以使你获得更多的知识,知道更多的事实,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读书,是一个自我净化心灵的过程,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晶莹剔透,熠熠生辉,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多读书,就会多自信;多读一点,就会多一点魅力;多读一点,就会多一点信念;多读书,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好读书和读好书。
1、读书的快乐。
读书快乐有三:
一在,求知欲的满足;
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
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
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严格地说,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一回事,在读什么书上没有品位的人是谈不上好读书的。
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
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人类心智生活之中。
2、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含金量。
世上许多书只有很低的含金量,甚至完全是废矿,可怜那些没有鉴别力的读者辛苦地去开凿,结果一无所获。
含金量高的书,第一言之有物,传达了独特的思想或感受;第二文字凝练,赋予了这些思想或感受以最简洁的形式。
这样的书自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使人过目难忘。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
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甚至可以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3、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其一,书籍中存在着一个用文字记载的传统,阅读使人得以进入这个传统;电视以现时为中心,追求信息的当下性,看电视使人只活在当下。
其二,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书籍使人成为文明人,电视使人成为野蛮人。
4、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
有一些书,最适合于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
这时候,你会觉得,虽然有形世界的亲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无形世界的亲人相逢了。
在灵魂与灵魂之间必定也有一种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超越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于生死,当你和同类灵魂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
5、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
学者是一种以读书为职业的人,为了保住这个职业,他们偶尔也写书。
作家是一种以写书为职业的人,为了保住这个职业,他们偶尔也读书。
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
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二、读书的旨趣。
1、读书的目的。
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
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
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
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
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
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
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
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
2、真正的阅读。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
当然是经典,只要我们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
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3、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图书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别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质论价,唯有图书不是。
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
更怪的事情是,人们宁愿把可以买回金子的钱用来买垃圾。
至于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垃圾上还是金子上,其间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
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
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
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我们提供的建议。
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
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
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
唯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
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
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4、如何读经典?
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
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
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
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
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
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
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
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
不过,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
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
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
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
三、文学的本质是从无到有。
1、在无书的日子里。
出外旅行,在某个僻远的小镇住进一家小店,赶上天阴落雨,这该死的连绵的雨把你闷在屋里。
你拉开提包锁链,呀,糟糕之极! 竟然把该带在身边的一本书忘在家中。这是每一个出外的人经常会碰到的遗憾。
你怎么办? 身在他乡,陌生无友,手中无书,面对雨窗孤坐,那是何等滋味?
读书如听音乐,一进入即换一番天地。时入蛮荒远古,时入异国异俗,时入霞光夕照,时入人间百味。
一时间,自身的烦扰困顿乃至四周的破门败墙全都化为乌有,书中世界与心中世界融为一体。
人物的苦恼赶走自己的苦恼,故事的紧张替代现实的紧张,即便忧伤抑郁之情也换了一种。
艺术把一切都审美化,丑也是一种美,在艺术中审丑也是审美,也是享受。
你读书,尤其是那些名著,就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先贤智者相交。
这些先贤智者著书或是为了寻求别人理解,或是为了探求人生的途径与处世的真理。
不论他们的箴言沟通于你的人生经验,他们聪慧的感受触发你的悟性,还是他们天才的思想顿时把你蒙昧混沌的头颅透彻照亮。你的脑袋仿佛忽然变成一只通电发亮的灯。
2、写书比读书幸福得多了。
读书是欣赏别人,写书是挖掘自己。
写作能使你愈来愈公正、愈严格、愈开阔、愈善良。
你受益于文学首先是这样的自我更新和灵魂再造,否则你从哪里获得文学所必需的真诚?
读书是享用别人的创造成果,写书是自己创造出来供给它人享用。
文学毫不宽容地排斥仿造,人物、题材、形式、方法,哪怕别人甚至自己使用过的一个巧妙的比喻也不容在你笔下再次出现。
当它所有的细胞都是新生的,才能说你创造了一个新生命。
于是你为这世界提供一个有认识价值、并充满魅力的新人物,它不曾在人间真正活过一天,却有名有姓有血有肉,并在许许多多读者心底深刻并形象地存在着。
一些人从它身上发现身边的人,一些人从它个性中发现自己。
人们从中印证自己,反省过失,寻求教训,发现生存价值和生活真谛……
3、内在的眼睛。
人不但有外在的眼睛,而且有内在的眼睛。
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见意义。
被外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大脑的贮存;被内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心灵的财富。
许多时候,我们的内在眼睛是关闭着的。于是,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
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外在的眼睛不使用,就会退化,常练习,就能敏锐。
内在的眼睛也是如此。
写作便是一种训练内在视力的方法,它促使我经常睁着内在的眼睛,去发现和捕捉生活中那些显示了意义的场景和瞬间。
只要保持着写作状态,这样的场景和瞬间就会源源不断。
相反,一旦被日常生活之流裹挟,长久中断了写作,便会觉得生活成了一堆无意义的碎片。
事实上它的确成了碎片,因为内在眼睛是关闭着的,灵魂是昏睡着的,而唯有灵魂的君临才能把一个人的生活形成为整体。
读书是接受别人的沐浴,写作是一种自我净化。
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你的创作中,都带着光泽、带着声音、带着生命的气息和你的情感而再现。
多么令人迷醉啊!
丁俊贵
2023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