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夏令营3.0 | Day 12:你们不是边缘人

2019.7.19 晴转暴雨

这半个月来,天气总是阴晴不定。莫名的疹子给我腿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弹孔”,未见其虫,只见虫迹。家访结束,有时间看看孩子们的书,短暂享受。

今天的主题+是青海地区,题名为《半边人间半边仙》。简单介绍内陆地区的基本特点,欣赏青海的丰富自然美景。留下问题供孩子们继续探讨:为什么青海有盐桥?为什么青海是我国诸多河流的发源地?我很享受和孩子们七嘴八舌探讨的过程,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课堂不在于解决预设的问题,而是去激发孩子们提出问题。如果时间足够的话,我更希望去带孩子们做一次PBL。

这节课在欣赏完青海的自然美景和风土人情后,主要是带孩子们了解民族乐器。相比于不知其名的民族乐器,孩子们更熟悉常见的西洋乐器。孩子们从未想过,办丧事才出现的“土乐器”,竟然是我国的民族乐器。民族乐器中,孩子们也只听过小桥流水的古雅风韵,竟不知还有锣鼓喧天的大汉豪气。孩子们欣赏华阴老腔、安塞腰鼓时,望着跟他们爷爷年龄相仿的老艺术家们演奏,专注而静默。我想,他们以后也会对办丧事的民间乐队多些敬重与感谢吧。

还给孩子们的课堂是生动自由的。没有固定的座位,更没有固定的同桌。我们鼓励孩子们在小组参与中发挥自我,但结果并非总是如愿。总是有几个孩子,不能融入集体,或是因为临时同桌,或是觉得参与式活动无法激发兴趣,往往把自己隔离起来,或是走到教室外休息。但这类“主动边缘的孩子”,也有活泼好动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部分孩子的课堂。面对孩子个性化需求和班级纪律的冲突,应该如何更好地平衡?

“主动边缘的孩子”同样(甚至更加)有着超乎旁人的某些特质,在我看来是毋庸置疑的。在一定程度上,“不听话”的孩子是有着比服从权威孩子更加自主独立的意识。在普通学校教育中,他们往往被归类为“差生”,其行为往往与校规相悖。在夏令营中,如果我们还是借“严保课堂纪律”来要求而不对规则作相应的调整解释,仍坚持传统的管制思维对这群孩子,那会将他们推得更远,更找不到施展自我的平台,也更无法从其中得到肯定与长远发展。这样一来,是否与我们的初衷相背离?

我们的夏令营,目的就是做“点灯人”,发现孩子的潜能并给予大量的正向肯定。我们更没有理由因为纪律表现而放弃他们,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善待与发现。

诚然,个性化教育、个别教育需要的是更多有理念、有能力的师资和更加自由丰富的环境支持,目前我们很难实现。似乎陷入困局:想要突破传统的大一统,想要对“边缘孩子”补偿更多支持,但分身乏术且难逃课堂纪律的要求。如何更好地破与立?谨记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而非抑制,手段始终要结合不同条件围绕目标而展开。

值得探讨的变化已经出现——给孩子们赋能。由最初的简单约定:不上课那就用劳动换取。从最初的打扫卫生到图书管理,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不少闪光点与问题。这群孩子有着高效而统一的行动,协作式领导力强,但支撑他们的是拳头下的兄弟情;他们对事认真,常常有独到的见地,但毅力不够;他们看似有着“特权”,实则是惧怕回到渴望的教室面对其他孩子的嘲笑,用“特权”来证明自己不同的价值。当然,这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给他们不同与其他孩子的工作任命,后来是怎么成为了所谓的“小管理员“,行使这自以为无上的管辖权?

我尝试将这总结为赋能的关键环节失败。权力欲望无可避免,孩子们本就公共服务意识淡薄,理所当然地将图书管理员当作一种“官“。而我们,没有和孩子们订立标准严谨的规则,这样就造成了膨胀,带来了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冲突,甚至产生受贿等不良行为。规则约束应该被摆在首位。

在这一次实验中,有欣喜也有忧虑。这群孩子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认识规则世界,改变暴力的话语体系。我也深信,如果他们在诸如先锋这类学校,会像鱼儿一般如鱼得水。有的孩子,真的只适合个别教育。但,现有经济财力无法满足。

期待明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