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13 普子 晴
今天是清朝穿越的表演类主题+课程,我们一起回到清朝。下午依旧是性教育课程和家访,晚餐有了一点正式的汤菜。慢慢开始变得焦虑,那些不为什么的坚持,究竟是为什么?
主题+在中班进行,孩子们的纪律很成问题。一部分是爱出风头的孩子,积极表现渴望得到关注与表扬,一部分是胆小不敢参与的孩子们,课堂上冰火两重天。往往一群爱出风头的孩子们抢走了绝大部分的表现机会,特别是在表演课上。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有好几位孩子直接选择趴在桌子上不参与,原因竟是小伙伴有女生,不敢合作怕受到男生们的嘲笑。孩子们的展现受到很多来自同伴圈的阻碍,需要我们去观察引导。
小组如何分工由此看来十分重要,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角色并促进其发挥积极作用,调动那些胆小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调和冒进和胆怯两类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的冲突,特别是促进他们的意识转变。“原来我/TA/我们也可以!”所以,我的确在分工引导上没有关注到小组全体,过于重视孩子们个体的表现。但在有一组孩子中,我们先发现了故事王,然后邀请他为全组同学讲故事,大家选择各自的分工,最后在导演的指挥下顺利完成。对比先前的一盘散沙,我们起到关键的链接作用。关于小组分工,还需要看更多组织管理类的相关书籍。
每天都值得探讨孩子们。我三年的孩子们原来有着强烈的绘画天赋,每天都如同寻宝一般。我也坚持开始和孩子们一起上绘画课,从模仿到抽象艺术,从小心翼翼到大胆尝试,孩子们只有在绘画中回归全班的静默。
我画素描,孩子们有的跑来参观,我也不专业地讲一讲;有的孩子一驻足就是很久,还跑来拿给我他的画本。两年时间厚厚的一本,怪兽到速写,小画家的成长历程跃然纸上。我邀请全班来欣赏,这几位孩子课后主动帮我们打扫卫生,俨然成为班级志愿者。建立关系如此简单,夸奖与肯定,留在心上。
今天家访早有了解,但新有收获。除了在唠嗑絮叨中了解到文革年代高考的不易、老一辈乡村文化人们的爱情生活等有意思的絮絮叨叨,也结合孩子的具体状况思考了很多。在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家庭,孩子的性格心智是相对较好的,但成绩不一定拔尖。因为乡村特别是这类受过高中乃至大学教育的隔代养育者而言,学习成绩就是改变命运的。事实也在一定层面表明,龙不一定生出龙。这涉及到了教育是否改变阶级的问题,很复杂关乎系统的问题我还暂时无解。
学习成绩对于农村孩子真的重要吗?我在家访中也太多次提到,还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情商逆商,以更好应对未来初中叛逆期、住校期。我也会和孩子说,学习也很重要,并不只是学习知识,还有和同学间的人际交往、学习的意志品质养成等等。所以,这并不简单,需要你真的好好努力。对于农门学习而言,学业是重要的;对于未来社会而言,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是最重要的。我希望能够引导孩子在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知道其重要性,还要发现自己的天赋和自我价值;家庭教育发力,提供支持的环境。
乡村老师的价值由此凸显,就是这些家长们唯一的“育儿宝典”。家长们没有学习经历和学习能力,不能自主去学习处理亲子问题,只能完全依靠老师的建议。本就没有活力的家庭教育,被学校教育推着走,往往还因为家长文化层次低的现实原因,成为孩子发展的重大阻碍。那焦虑又可怜的乡村教师,又要兼具更重大的责任,带动系统内的家庭教育,链接社会教育,促进学校教育。
今天把自己当作孩子,任意地哭吧笑吧!那些和狗狗猪猪丑陋瓜兮兮的合影,就随他去吧!孩子们做馒头、捏泥巴,回归生活。我越来越认可生活教育,但这些孩子们展现出来的创造力、合作力,有没有形象的建模来指导并促进深层的教育呢?可能也是我之后需要去关注的。
看着后辈们的激烈讨论,我也希望关注孩子反应之后,更多在未来的教育实践和素养养成下,去思考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创新的问题。看着他们刚入大学青涩的“成熟老师样”,教育创新需要这样的推动者们。
越发深入思考,不得不罢笔。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