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创业也是像下面说的一样,是一个探索+开发的过程。
创业一次成功的应该很少,几次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就算不是一开始就创业,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也是探索的过程,对什么感兴趣?需要学习什么?最重要做什么?这都是在工作等实践过程中要做的。这也是探索的过程。
引用原文如下”“最近我看到《财富》杂志的一篇报道,美国凯洛格商学院的王大顺教授,进行了一项很有意思的研究,就是想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选取了绘画、电影和科学三个领域,对2000多名艺术家、4000多位导演和2万多名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进行分析,这些创作者总共创作了几百万件作品。
具体怎么分析呢?
首先,利用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给这几百万件作品分门别类、贴上标签。比如,对绘画作品,按创作主题和笔触类型来贴标签;对电影作品,按类别和风格来贴标签。然后第二步,再定义成功的衡量标准,包括艺术品拍卖价格、影评网站的影片评分、科学论文的引用次数,等等。接下来第三步,让人工智能去分析,那些获得连续成功的创作者,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创作轨迹有什么共同点。
人工智能发现了什么呢?
那些连续成功的创作者,他们的职业生涯往往分为两部分:一个时期是“探索”阶段,就是广泛尝试各种类型和各种风格的作品,不拘一格,什么都试一试;另一个时期是“开发”阶段,就是认准某种类型和风格,一头扎进去,深耕这个领域。
比起那些整个职业生涯只有“探索”或者只有“开发”的人来说,经历了这两个阶段的创作者,连续成功的概率要高很多。听上去,连续成功者有点像管理学上说的T型人才,就是既要有丰富的见识,什么都吃过见过;又要有一技之长。
但这个研究结论的重点还不在这儿。重点是,“探索”和“开发”的顺序不能错。你不能先开发、后探索,也不能是开发和探索反复交替进行,而必须是先探索、后开发。也就是,在职业生涯的前期,大量广泛地探索;在职业生涯的后期,认准一个领域持续开发。研究人员指出,这个规律在绘画、电影、科学三个领域都有效,产生连续成功的概率能分别提高20.5%、13.8%、19.2%。
对于这个先探索、再开发的路径,可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就是梵高了。梵高早年的题材和画风是非常多变的,但在1880年代末期移居到法国南部后,他的画风和主题都变窄了。之后,梵高的创作生涯进入了巅峰状态,他最著名的《向日葵》《星夜》等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咱们再回过头来看吴京,他过去演过皇帝、拳师、武林高手等各种类型的角色,直到2015年《战狼1》找到了手感,开始持续打造银屏硬汉形象,获得了连续成功。
当然啊,这个“连续成功模型”不像物理学定理那样,只要用了就一定能成。它可能只是触发连续成功的多个因素之一。但至少,它让创意型工作者有了提高成功概率的抓手。我想起白岩松的一句话:“30岁之前,玩命做加法,你想象不到你会有多少种可能,不试你怎么知道呢?30岁之后,做减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适合,也不是适合你的你都该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