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起先以为这个“早起2000天”话题,可以写一些东西出来的。事实上,因为跨度那么长,这将近6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了,要凝练出文字来其实是很难的。早起打卡的记录工具也从刚开始的小程序变成了专业的APP,我也从刚入学的博士生变成了创业女性。
早起的时间,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你有一段独处的时间,可以一个人不被打扰的做事情、考虑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这个时间段将会激活左右脑前额叶,而左前额叶是负责思考、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的区域,也就是卡尼曼所说的“慢思考”的实施者,右前额叶是负责创新想法和创新思维的区域。这时候的思考是高质量的,也容易有新的想法出现,思考的时候会比较理性,做决策的质量就会相应的提高。比如在读博期间,文献阅读中属于精读的文章,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这个时间读的;文献整理是一个重要的思考整理过程,也同样用这个时间来做,而写博论期间,难写的章节,也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写的,白天用来修改,或者找支撑材料。
而现在,这个时间段,通常用来阅读一些有难度的书或者写作,对单位管理上的一些难点或者矛盾进行思考。不一定每天都有成果,但是间隔一些时间,总是能找到一些新的ideas或者解决问题的思路。
所以,早起2000天的第一个收获就是发现了一个高质量的自我时间,并且学会如何使用这个时间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