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大海中央有一座“人人之岛”,岛上安宁的住着一百多位初心部落的族人。当他们生活了几万年的小岛在最近几千年里逐渐“沉没”以后,酋长和族人们带着彷徨和焦虑被“裹挟”到了“孤独之岛”,从而开启了一段与祖先的内心喜好几乎相左的人生游戏,虽每日面向未来,却心盼从前,他们还能找到回家的路重返家园吗?......
摘自原创《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一部分:文明1.0--部落家园 /续上:
五、为何我们更喜欢酋长的选拔和治理模式?
因为,几万年以来人类一直是这样操作的,这给我们的脑海留下了舒适区记忆。
古代酋长选拔、治理模式,包括禅让制等。透过选拔机制的表象看本质,看看我们到底喜欢的是什么?其实我们喜欢以下6点:
1、对于推举、投票权,大家的权利是平等的,不是分层的。
2、推选、投票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
3、投票权、评价权原本就是族人与生俱来的,不是谁赐予的,也不是谁能拿走的。
4、选拔的结果,一定趋向于为多数人获益,而不是为少数人得利。
5、酋长个人利益和部落群体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绝对不是零和、互不透明的关系。
6、所有利益相关人都有主动选择权。
概括起来讲,酋长的选拔、治理模式的底层逻辑其实是讲求“平等、平权、开放、透明、利益一致性原则”,这是我们感受关系环境的“舒适区”,一般人很喜欢这样的关系环境。但可惜在权利与财富的“金字塔”逐步构建起来以后,这类舒适区的关系环境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六、酋长得到了什么“利益”?
传统酋长看重的利益,主要来自于部落族人对他的认可和尊重,是个人成就感的巅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酋长的利益与部落族人的利益是一致的、相同的,是命运共同体,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不是控制与被控制。酋长无权单独构建规则,构建新规则除了需要族人们的认可,还要周边部落的协同承认,因为所有人其实都是利益相关人。这些特点在亚马逊原始部落的酋长族长身上就可见一斑,在他们身上诠释了什么是传统的酋长。
酋长应该也会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回报,但不可能是普通族人的几十倍、几百倍(特权世袭的所谓“变种酋长”、“国王酋长”除外)。假如变种的酋长、族长们的财富收益是普通族人的100倍甚至10000倍,那在部落内会发生什么?
1、在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假如食物、生产资料过度集中,那么只能以普通人极其贫困,甚至饿死为代价。
2、而在生产力较高的情况下,假如变种酋长族长们都富可敌国,由于财富此消彼长,那么穷人永远仅够生活罢了。即使生产力已经提升了一百倍,但特权“酋长”的收入却提升了一千倍、甚至一万倍,那么普通族人可对比的财富收入,也就提高不多了。所以,即使生产力再提升100倍,大部分普通人仍旧无法悠闲生活。因为,传统的酋长们已经变种了!
第3节:谁终结了酋长?
禅让制度的“终结者”是谁?大禹安排好了一切之后,在会稽安然去世,大禹继承候选人伯益和启的地位之争不可避免。但同样善良的伯益在大禹三年丧礼之后,就把位子辞让给大禹的儿子启。此时,预谋已久的启毫不退让,毫不客气的接受了。
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中国史书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朝代。“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由禅让制最终演化成王位的世袭制,以后历代相沿,禅让制就名存实亡、传统意义上的酋长就此远离。
距今仅仅4000年前,“天下为公”的格局被极少数特权利己者残酷的打破。其本质上是酋长与所有族人同为利益共同体的、共生的一元化关系模式被打破。作为新权贵的酋长的超量利益,均来自于对本部族人劳动成果的盘剥或诱取,此消彼长。制定规则的酋长或君王自然会用游戏规则优先保障自己的利益,再利用了部分“思想城墙”的围蔽加持。于是统治与被统治的二元化关系模式就此产生,金字塔分层治理结构逐渐成型,部落族人们下沉到了金字塔底层,并被游戏规则与思想城墙这两道封印长期禁锢于此。
到此,传统酋长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不特别提醒,人们已经想不起先祖酋长们的形象和作风。利己的强权撕去了伪善的面具,古老的酋长从部落的服务者和精神领袖,变身为控制者和特权阶层。
但人类对传统酋长形象的喜爱已经刻画进我们大脑深处,可以被我们唤醒!
(未完待续,先连载后刊发,谢谢支持!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著作权归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