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缙云曰:继兑之後,人情说豫,则开舒放肆而乱所由生,涣所以为散也。
○华霞峯曰:说而後散,所谓泮涣之涣也。此涣字好。涣者,离也。才一转,便成涣散之象,此涣字不好,却相因。人情到舒散时,自好停一会,便精神散漫,积久便分崩离析,只一条路上来。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彖传: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王辅嗣曰:二以刚来居内,而不穷于险。四以柔得位乎外,而与上同。内刚而无险困之难,外顺而无违逆之乖,是以亨。
○孔仲达曰:涣之为义,人心离散。大德之人,能于此时建功立德,解难释险,所以为亨。至于建立宗庙,德合神人,可济大难。大难既散,当以止道,而柔集之,故曰利贞。
○薛氏温其曰:二以身入险,四则辅君任事。上下同志,厥事乃济。李晟入险,陆贽辅后,二爻之象。
○程传:刚来而处得其中,柔得正位于外而巽顺于五,乃上同也。上巽,木也。下坎水,大川也。木在水上,乘木之象。涉则有济难之功。
○朱子:王乃在中,是指庙中言。王指九五言。
○朱汉上曰:上为宗庙,艮为门阙。五,王位。九五有入自门阙至宗庙之象。
○杨元素曰:当涣之时,何以御之。王者,宅中而正位,托天地宗庙之灵,以固民之离心,故曰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
○张紫岩曰:刚来二句,言乾坤刚柔之变。乾阳下来,坤柔上进,上下之情,其孚若一。涣有不亨者哉。乘木有功,坎以巽济,必取乘木。譬人君躬行仁德于上,虚心拱已,坐收涣散之功,为有功云。
○王童溪曰:利贞者,九五正位于上,利以正道,奔走天下之羣才,而成涣功。彖传不及利贞,疑有逸文,于中孚可见。
○李隆山曰:萃,因民之聚,立庙以坚其归向之心。涣,忧民之散,立庙以收拾其荡析之心。皆所以统摄人心而坚凝之也。
○冯厚斋曰:刚来不穷,即需刚健不陷,义不困穷之意。
○郑东谷曰:方其涣也,孰为君,孰为臣。至于有庙,则王位乎中,而上下定矣。萃假有庙,萃之所有也。此假有庙,涣之所宜也。
○张南轩曰:收天下之心,莫若立宗庙而正王位。王乃在中,所谓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也。
○王秋山曰:刚来坎中,在他时为陷于险。此则坎已涣,故来而不穷。木乘风而顺行于水上,是涉大川而有功。此亦言涣之,所以亨也。
○胡双湖曰:卦有因民涣散而聚之意,假庙是也。又有涣天下患难,意涉川是也。爻则全以涣为美事,不可一例观之。
○俞石涧曰:涣有巽风解冻而涣然氷释之象。坎为加忧人之气。忧则结,喜则散,忧患涣散而亨通,故亨。
○梁孟敬曰:有散必有合。散所当散,而合所当合,乃亨之道也。
○钱启新曰:涣亨,在二四同功。二来险中以同,风散主爻,遂有震起而无坎陷。四得位于外,惟刚中之五是同,何险不为流散,涣所以亨。
○合订:传以刚来柔往释卦名,以不穷上同释亨义。王假有庙,取九五在中之义。在字释假字。中字释庙字。乃字对二与四。言二四往来,五乃在中也。
按刚来二句,夫子以坎巽主爻言也。王乃在中,乘木有功,皆以卦象释卦辞。必以中字作中正之中,作中心之中,诚如朱子所议,非彖传本义也。但易象皆假象王在中正位之意也。乘木,用巽风以散坎难也。认作祭祀涉川者,得无又失之泥乎。
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传:初六之吉,顺也。
程传:居涣之始,不云涣者,离散之势,辨之宜早。方始而拯之,则不至于涣。马谓二。二有刚中之才,初阴柔顺,两皆无应,亲比相求,初托于刚中之才以拯其涣,如得壮马以致远,故吉。拯涣于始为力则易时之顺也。
○张子:处险之下,故必用拯。无应于上,顺比九二之刚,拯而马壮,其吉宜矣。
○朱汉上曰:坎为美脊之马。互震为作足,马之壮者。
○王童溪曰:涣散之初,则时未至于涣也。当此之时,顺此之势而亟救之,则用拯之道得矣。
按传言初六以时位言也顺,主顺时之说为优。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机音几】
象传:涣奔其机,得愿也。
虞仲翔曰:震为奔,坎为棘,为轿輮。震为足。輮木有足。艮肱凭之机象。
○张子:奋于险中,进而之前,则难解悔亡,故曰奔其机。
○徐进斋曰:机,物之可凭以为安者。五象也。当涣之时,唯五为能拯天下之涣而已。奔之则得所依矣。故失位之悔亡。奔,速辞。
○杨诚斋曰:九二以刚中之才,当险难之世,大臣之位,逢九五刚明中正,谦巽之君,奔而赴之,与之济难,得其志愿,何悔之有。机,君所凭也。
○沈守约曰:失位居险,不无悔也。五虽非应,刚中同德,去危即安,不穷于险,得其志愿,是以悔亡。五居巽中,巽为木而居于中正,机象。坎变为坤,行险而顺,得所奔者也。卦变为观。机,尊者所凭,可观而仰也。
○赵汴水曰:奔,疾趋也。古者尊者凭几以坐,卑者拱而立。于二言,机指九五。犹不敢言天子,而言乘舆也。若近比于初,何以奔为。
○胡双湖曰:初取马壮为吉,是贵其去险也。二在险中,曰奔其机,岂非欲其速奔出险乎。机,指巽木。同德相逢,九五是也。
○俞石涧曰:刚中互震,有动而出险之道。
按此爻诸说不一,以初六为机,始于王辅嗣。夫二比初不得言奔,坎下陷不得言机。二就初是甘沈沦于险下也。以二为机,九为奔,始于朱子。夫入险为安,何涣之有。九已居二,何奔之有。以六四为机者,说尤支离。何元子以二为机,而谓奔出其机,虽得出险之意,但奔有奔赴,未可为奔去。自以奔五者为允。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传:涣其躬,志在外也。
孔仲达曰:涣之为义,内险外安。六三内不比二而外应上九,是不固所守而能散其躬,故得无悔。
○吕蓝田曰:六三独应上九,挺身出羣,虽未离险,志己在外,故得无悔。
○本义:隂柔而不中正,有私于已之象。然居得阳位,志在济时,能散其私,以得无悔,大率此上四爻皆因涣以济涣者也。
○王童溪曰: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谓其能远害也。六三与之居相应之地,其亦慕上之为乎?无悔宜矣。
○项平甫曰:自三至五,成艮。艮为躬。
○李隆山曰:三居坎上,近接乎巽。坎水得风而散。巽木得水而通。故能涣散,其身出险自无悔吝。
○沈守约曰:身,伸也。躬,屈也。能屈身以涣志者也。是以无悔。盖外巽以济内险,所以为涣。坎变为巽,则险济矣。
○赵复斋曰:志在上应二,无复险难之散,躬实为之。
○易山斋曰:三四为人位。在外体者,人也。在内体者,已也。三在内体,故为涣其躬。
○陈隆山曰:己私散则为善,三之躬,四之羣,上之血是也。夫人不能自脱于险者,有我而已。六三虽不中正而高,出坎险之上,于是释然消散其有我之私,而志在于外,自然无悔矣。
○王秋山曰:涣之六爻,唯三有应。必涣其躬,不为坎陷,後能与上聚,而无涣散之悔。
○胡云峯曰:三居风水相涣之间,己私消释,氷泮风休,故无悔。
○黄陶庵曰:外指天下言。唯躬之涣,所以能济天下之险。唯志在天下之涣,所以有躬之涣也。
○高忠宪曰:人之志,内见一身,遂难外通。六三应上,志在济时,涣其有我之私而无悔矣。
按涣其躬者,不有其躬也,阴柔不中正,而得此象者,惟其有互震之体,接巽风之散,上应阳刚,得正人之援,故能不为陷,阳之隂而以其身,上同四五,为拯险之身,无悔宜矣。
六四:涣其羣,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传:涣其羣元吉,光大也。
胡安定曰:天下之涣,起于衆心乖离,人自为羣。六四上同九五,而下无私应,居阴得正,是大臣秉大公之道,使天下之党尽,散则天下之心,不至于乖散,而兼得以萃聚,故得尽善。
○本义:散其小羣,以成大羣,使所散者,聚而若丘。
○语录:当人心涣散之时,各相朋党,不能混一。唯六四能涣小人之私羣,成天下之公道,此所以元吉。
○徐进斋曰:羣,同类。丘,聚之高。夷,等夷。四与初三皆柔,类而等夷者也。柔进居四,散其同类之私羣,而上聚于五,故元吉。涣下聚上,涣有丘也。匪夷所思,非二柔思虑之所及也。
○丘行可曰:九五下连二爻,为互艮,丘也。
○项平甫曰:涣其羣,涣之始也。涣有丘,涣之终也。义各不同,故两言涣以别之。
○张紫岩曰:四为腹心之臣,居尊功,崇朋类絶,思道以光大。艮为光大。
○沈守约曰:巽变为乾,风行天上,布宣化令,涣有丘象。
○赵复斋曰:上附九五,不连初三,则二之难益解。
○李蒙斋曰:隂道以丧朋为正,近不比三,远不应初。
○胡云峯曰:涣惟此爻大善而吉。盖初二三上皆不正,六四得隂柔之正,能辅君以济涣者。
○钱启新曰:四有上同,无下昵,涣其羣象。涣为水之散,丘为山之聚。不见四之有羣,惟见五之为丘。涣有丘象。坎在下为心,巽深入,故又言所思。
○何玄子曰:巽为解险之主,四为巽卦之主,卦之所以成涣者,在此一爻。变乾具阳刚之德,故能光明正大如此。
○潘去华曰:羣不涣,则心皆散而无所聚。二隂等夷,皆知羣之为羣,而不知羣之当涣。知羣之当涣,而岂知涣之为聚。
按此爻彖所谓得位而上同者也,惟上是同,必散其朋,为风之主,互震之极动而散之,涣其羣象。互艮之中,涣有丘象。初顺二而三应上,匪夷所思也。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象传:王居无咎,正位也。
九家易曰:谓五宣布号令,百姓被泽,若汗之出身不还反也。坎水,汗象。阳称大。
○王辅嗣曰:处尊履正,居巽之中,能散汗大号,以荡险厄者也。为涣之主,惟王居之,乃得无咎。
○胡安定曰:汗者,肤腠之所出。出则宣滞愈疾。九五居尊,能出其号令,布其德泽,宣天下壅滞,发天下堙郁,使天下之人,皆信于上,所以居位而无咎。
○石守道曰:涣王居无咎者,涣除险难之後,非皇极之君,不能居正位也。
○苏子瞻曰:涣然之中,不知孰臣孰主。至于有庙,天下始知主之所在,故曰涣王居。
○张子:正位凝命,廓然以王道自居,乃无咎。
○朱子:圣人说一汗字为象,不为无意。盖人君之号令,当出于人君之中心。由中而外,由近而远,虽至幽至远之处,无不被而及之,犹人身之汗出于中,而浃于四体也。
○朱汉上曰:巽为号,阳为大。涣时民思其主,王正位则涣散者知所归矣。
○王童溪曰:涣而再言之者,汗其大号,取其散所以欲涣也。王居正位,取其正,所以合涣也。
○张紫岩曰:互艮为门阙,艮止为居。
○郑合沙曰:人之一身,阳主气,隂主形,元气蒸而为汗,流而为血。二阳散于外,故言汗言血,二隂分于中,故言躬言羣。
○胡双湖曰:艮体有身之象,汗自身出。
○俞石涧曰:彖言王假有庙,此言王居,盖相发也。
○钱启新曰:四涣曰羣,上涣曰血,所涣者,险体。五涣曰汗,坎为心,五二通为一。心凡大命令之下,以散则为和风,以润则为甘雨,如人之汗,从心而液遍一身之皮毛爪甲,无不沾透。
按涣王居遵孔传正位解,则非散其居积也。盖上言涣取散义,下言涣卦时也。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象传:涣其血,远害也。
王辅嗣曰:逖,远也。最远于害,不近侵,克散其忧伤,远出者也,谁咎之哉。
○王介甫曰:六三以柔乘刚在内,困于有难之地,隂之伤也,故曰血。上九应之,则与之俱伤矣。去而逖出,则远害矣。
○张子:上若系三,害不可免,能絶弃隂类,远出其难,则可免咎。
○朱汉上曰:先儒读涣其血作一句,去逖出作一句,以象考之,当从先儒。一本作去惕出,然象曰远害,当从逖矣。
○王童溪曰:上九以阳刚之才,当涣散之终,祸难既散,脱然处无用之地,所谓功成而身退也。
○项平甫曰:血与出韵叶,卦唯上九去险最远,故其辞如此。散其汗以去滞郁,散其血以远伤害,上三爻皆以巽涣坎者也。故汗与血皆指坎言之。二居险中为汗,汗,心液也。三居险极,为血。血,外伤也。
○张葆光曰:巽为风,应乎六三之坎。坎为血,卦风之与血,常相为用,涣而运之则荣,结而聚之则为害。
○俞石涧曰:涣诸爻唯三与上应,然三可以应上,上不可以应三。在险中者,贵乎出险。在险外者,戒乎入险。三赖阳刚之援,故不可不应上。上而应三,则又入乎坎而有伤害矣。
○郝京山曰:坎为血。涣血则坎气消尽矣。下惩险应,阳刚决絶,巽风高举,出不内顾,故去而远出,以避害也。
○钱启新曰:去不复来,逖不复近,出不复入,其于坎血,远而又远,何咎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