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是天生就会的技能,而是每个人一生都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从小教孩子懂得正确看待情绪、调节情绪、管理情绪,他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更懂得平衡内心情感,感受人生中的快乐和幸福。
看到一个玩具非要买,不给买就闹着不肯离开,甚至在地上撒泼打滚;
玩积木时拼接不好,反复尝试几次后,开始大哭;
跟你玩游戏时,赢了手舞足蹈,输了立马翻脸闹情绪;
跟别的小朋友争抢玩具,抢不过就抓狂,还会动手打人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就觉得孩子不听话、给自己添麻烦,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用一些错误的方式去处理。
其实,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家长的“沟通方式”很重要。
6个沟通案例帮助管理情绪
在孩子闹脾气时,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很关键。下面的不同的沟通、处理方式,值得所有父母思考。
1.当孩子发脾气扔东西时
✕“不要再乱扔东西了!”
✓“你扔这些玩具,我会以为你不喜欢和它们玩了。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
家长需要对孩子传达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
那如何做,才能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同时,又“规范”他的行为呢?当我们伤心、生气、难过时,会很希望有人理解我们。孩子也是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能够同理孩子的感受时,往往就能让孩子的情绪缓解大半,然后用平和的语气引导出孩子讲出产生坏情绪的原因,这会让孩子因为自己“被看见”“被理解”,而更愿意倾听你或和你倾诉。
2.当孩子生气动手打人时
✕“你再打人试试!”
✓“你生气、你愤怒都是很正常,但是打人就不对了。”
认可孩子的感受,简短地给孩子一些指导。打人行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父母应该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静但要清楚地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个玩具,但是我们不能打人……。”
另外,强制性地让孩子表示道歉并不可取。换一种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并且表示你的关心,效果就会很好。因为你的行为给孩子做出了一个典范。
3.当孩子无心学习时
✕“不要走神,集中注意力。”
✓“这个很难是吗?那我们先休息17分钟,再回来。”
根据研究生产力的公式,休息17分钟效果是最佳的。中场休息时间能帮助孩子从重压的环境中抽离出来,集中精神,重新再来。
在孩子平时做作业、弹钢琴或者练习时,都可以用这个方式找回注意力。
4.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时
✕“你这样很丢人。”
✓“我们找个没人的地方,好好沟通一下这件事。”
3岁左右的孩子就具有足够的自我意识,他们认为哭闹可以左右一些事情并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这是孩子实现自我的手段。我们一方面要肯定孩子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要采取方法纠正孩子哭闹的毛病,让他们用正常方式去找到自我。
将他们带走,找一个适合的地方安静下来沟通,才能避免事情的进一步恶化。
5.当孩子情绪崩溃大哭时
✕“我数321,你给我停下来!”
✓“如果绿色代表平静,黄色代表沮丧,红色代表生气。我现在就是从黄色的房间走向红色的房间。你呢?你现在是在哪个房间,我们怎么走能回到绿色的房间?”
当我们生气时,身体会发生应激反应,让我们产生不安全感。
父母除了陪着孩子,还需要给情绪一个可视的形象,让捉摸不定、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这样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管理情绪。我们先满足了孩子们对于父母依赖的需要,才能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品格。
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同理共情,认可孩子的情绪;
2.划定界限,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正确引导,教会孩子管理情绪的方法。
另外,可以尝试一下角色扮演游戏,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发展出判别行为对错的能力。比如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孩子扮演大人,我扮演孩子,他负责满足我的需求,并照顾好我。
或者可以跟孩子来一场头脑风暴,再现种种他常遇到的情绪情境,鼓励他帮你想办法解决问题。
通过一次次的体验,孩子会逐渐了解到,原来情绪可以这样处理,原来这样做我可以更开心、可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不用你唠叨,他以后自然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
等孩子真的用更积极的行为来摆脱情绪困扰时,别忘了给他肯定和鼓励。
孩子对情绪的认知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样离不开父母正确的榜样作用。
家长清楚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孩子很容易学到,相反,父母常常发生冲突、恶语相向、乱发脾气,孩子也容易用相同的方式处理问题。
因此,想培养一个会管理自己情绪的孩子,家长也要修炼好内心,遇到问题不急不躁,冷静理智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孩子看到正确处理情绪的方式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