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讲究“以礼治国”,即将“礼”当成人们言行礼仪的规范。
所谓“礼”,指的是各个不同层级的人,都各自遵守不同的规范,各安其事,不能越界之意。
而在各种不同的规范中,“男女授受不亲”这一条,颇受今人非议,甚至沦为笑柄。
那么,古人如此重视的“男女授受不亲”,为什么到今天却成为人们的笑柄呢?
我们先看“男女授受不亲”的出处,即:
“《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礼记.曲礼》: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向……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人们遵守“男女授受不亲”这一礼仪呢?
其实古人之所以强调“男女授受不亲”,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为了避免血缘通婚,以保证宗族的延续性。
为什么如此说呢?
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即:
一、在古代,由于各种环境与条件的原因,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范围普遍不大
我们知道,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于交通、环境以及各种条件等原因,人际交往大多都是以血缘为主,而这种交往,若是不作任何设防的话,就很容易导致近亲通婚。
从生物繁殖的角度看,近亲通婚往往会导致族群的衰弱以及退化,包括人类也一样。
正是有鉴于此,古人才通过“男女授受不亲”这一礼仪来加以规范,让人们不要有越界的行为产生。
而这正是古人为什么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主要原因。
二、男女过多的接触,容易导致越“礼”的行为产生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男女之间的过多接触,会导致人欲望的增大,正所谓“万恶淫为首”讲的就是男女之间的欲望,最容易让人失去理智,最终造成越“礼”的行为产生。
因此,强调以“礼”治国的古代,确实需要通过“男女授受不亲”这条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三、“男女授受不亲”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
以上我们讲过,古人活动的范围普遍很小,这就造成血缘通婚的可能性增大。
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社会的各种条件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交往早已不局限于仅在血缘当中进行,而且就算是同一个氏族或同一个姓氏,早已相隔几十代。
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血缘通婚的可能性已经大幅度地降低,甚至降低到不需要以“男女授受不亲”这样的礼仪来约束了。
正因为如此,当人们再提到“男女授受不亲”这一条礼仪时,往往会觉得一种笑柄,或一种笑话。
殊不知,这其实不过是特殊年代所形成的特殊产物而已,更何况我们不能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待古人的行为,因为古人与今人的生存条件已完全不同。
所以,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时代特殊的产物,来探讨古人当时生存环境,而不能讲合不合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礼记.》《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