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
诗人,有安稳的一面,更有飞扬的一面。徐志摩呢?和大多数世人一样渴望飞翔,当然,他确实比常人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徐志摩,不可多得的天才诗人,蔡元培先生曾说他:“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一个人说话、举止都是诗意已经很难得了,他还可以毕生都是如此,这份诗意简直就如同倾泻直流而下的瀑布一样飞扬且永不衰竭。诚然,这个写过《再别康桥》的诗人,名副其实。
“再别”二字表明诗人并非首次离别康桥。该是怎样的存在会让诗人一再为其写诗?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曾游学于此,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在这里遇见了一代才女林徽因,这次的相遇,不止改变了徐志摩一生,也点燃了中国浪漫派诗歌的火种,并让现代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据说,徐志摩几经周折才获得剑桥大学特别生的修习资格,康桥也因此进入诗人的世界。诗人在《猛虎集》中曾经讲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趣远不如对于相对论兴趣,正是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蛰于心中的诗情。他在《吸烟与文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想,于徐志摩而言,康桥远非只是求学的殿堂,更是思想的启蒙地,生命的伊甸园。这也是徐志摩一再地在离别之际书写康桥的原因吧!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的开头,诗人无声地,静静地,像风一样地来了,可能带着的是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和无限的憧憬,也可能会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担忧……
如果说开头的“轻轻的”是压抑着的喜悦,那么结尾部分的“悄悄的”却是压抑着的离愁和悲伤。挥手作别,云彩也不带走,诗人大概是想把所有美好回忆都定格在这吧!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诗歌意象中,“柳”即“留”有留恋、惜别之意,诗人在这一刻是否想留住某些稍纵即逝的美好?夕阳西下新娘美好的身影在康河里泛起涟漪,荡漾着他的心。《诗经》有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是对关于古老爱情的歌咏,康桥应该是他与徽因短暂爱情的见证地吧!在甘愿沉沦的这场劫中,做一条水草也是幸福的。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看得见的清泉摸不到的彩虹,虚实结合;天上是静水中是动,动静相宜;翠绿的潭、七彩的虹,多么令人沉醉的景!在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外面车水马龙人群喧闹,而康桥却安详惬意静谧美好。可这终究只是“梦”?不,他要去寻梦,撑着长篙,载满星辉,高声放歌。一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洒脱跃然纸上。
可是,当你准备迎接诗人快意高歌时,他却停下来了: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有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的情要诉,可是到了真正离别的时候,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感太深沉了,言语表达不了。不同的人对待离别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我认为沉默就是徐志摩告别康桥最美的方式,此时无声胜有声……
实际上,很多人都没有去过康桥,可在《再别康桥》的字里行间里却觉得它那么近,几步之遥,触手可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浪漫的诗人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有时候像想,真应该感谢文字的力量,字里有艺术家的生命与呼吸,随着文学地传诵温暖地延续着,感动着前前后后万万千千的朗读者、倾听者。徐志摩在他短暂的一生里,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关于“康桥”的符号,让“康桥”成为一个诗话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