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河老师写在前面的话】自幼喜读《三国演义》,但年少时只是迷恋“三国”中英雄豪侠的精彩故事,并不能完全领略书中的韵味。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增,特别是从事演讲力研究与培训工作以来,我对“三国”有了一份别样的情愫与感受。
《三国演义》是口才的豪奢大餐,里面有太多的营养供我们汲取。其中最显著的语言特点是多疑问、多类比、多排比,微言大义、干净利索、生动传神。《三国演义》中一句句充满智慧与力量的话语,对我们现代人,特别是职场人士思考问题、为人处事、表达思想、沟通交流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我首先从《三国演义》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问句,从处世与表达的角度加以诠释。不敢妄称研究,只能算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三国演义》一点粗浅的理解吧。由衷地希望和朋友们探讨、交流。
刘备一问杀吕布
原句摘抄:“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刘备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陨命)
情景回放:“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在《三国演义》中也算得上一位“帅哥”了。但他空有一个好相貌,不但有勇无谋,而且人品极差。他给丁原(字建阳)当过干儿子,但为了奉承当时权倾朝野的董卓,他把丁原杀了,踏着前任“义父”的鲜血来到了后任“义父”董卓的身边;后来,他因为和董卓争抢美貌绝伦的貂禅,又把第二任义父董卓送上了不归路。
吕布无德少谋、心狠手毒天下闻名,就连他的手下对他也颇有微词。后来吕布与曹操鳌战,他手下的将领见大势已去,干脆趁吕布疲惫熟睡之机,将他捆了个结结实实献与曹操。吕布虽然思想品质不好,但毕竟是一员能征惯战的猛将,对于这样一个老虎似的人物,曹操就像手捧刺猬,还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特别是在吕布被缚就擒后自愿归顺,对他大表衷心以后,曹操更加举棋不定。于是,曹操向身旁的刘备征询意见,刘备该怎样回答呢?书中写道: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
问句分析:好一个“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正是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却别有深意的一问,要了吕布的性命。可以说,这是一个言谈间杀人于无形的典范了。
一个比较明显的事实是,刘备是倾向于杀吕布的。刘备人称枭雄,素有君临天下的政治野心。在他成就霸业的道路上,吕布无疑是一个障碍,如果不杀吕布,任其归顺曹操,那么他们强强联合以后,刘备的道路势必会更加难走,刘备是非常清楚这一点的。但刘备是何等有心机之人啊,他看出曹操在吕布的央求下,思想已不坚定,在杀与不杀间很难决断。那么,如果刘备直接说出杀或不杀,这都是代曹操决断,无论怎样替他决断,都难免日后要落埋怨。那么,怎么使曹操痛下决心呢?
问!刘备使用的是虚拟质疑、明知故问的方法,把吕布杀害两任义父的事实摆在了曹操面前,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曹操想收服吕布,有可能会像丁建阳、董卓一样不得善终啊。曹操何等聪明,他怎么还敢以性命去冒险呢?
职场启示: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因为工作生活的节奏快,所以,人们多喜欢以直奔主题的方式进行互动和交流。久而久之,人们的言谈间也就少了几许含蓄,相应地也就缺少了智慧和色彩。 特别是在职场中,人们已经习惯了“我认为”、“我觉得”、“我对这件事的分析是”等等诸如此类的平铺直叙的表述方法。
这样的谈话方式固然能给人留下干练、有想法、办事效率高的良好印象,但这种表述方法一个最大的弊端是把自己的意见非常直白地呈现给对方,而缺少了像刘备那样引领着听众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断的语言技巧。
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一学刘备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当我们的上司或主管向我们征求意见的时候,特别是他们要做一些事关重大的决定时,我们与其冒冒失失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倒不如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这不是职场上的圆滑,也不是没有主见的表现,而是强化我们语言效果的一个使用技巧。
例如,我们的上司正在为是不是和另一个公司合作而犹豫,而就我们了解的情况看,这个公司是不宜合作的,那么,如果我们的上司问:
“有人建议我们和容大公司合作,共同承接这个项目,你的意思呢?”这时我们可以回答:“在我们之前,容大公司先后和两家公司合作过,最后都不欢而散,这件事您清楚吧?”
这样回答,从下属的责任来讲,你是尽责的,因为你向上级如实说明了情况,而且也暗含着表露了自己的主张,稍微有点智慧的领导都会理解你的言外之意,这样你的观点就会更加深刻地印到上级的脑海中,大家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