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常说“民以食为天”,我们还说“每天辛苦奔波,只为了碎银几两”。食物为什么会成为我们永远追寻的东西?我想不仅仅因为它可以填饱我们的肚子,还在于它可以慰藉我们的精神。
小时候家里穷,你要问我童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饿”。甚至在整个上学阶段,这种饿的感觉一直没有离开过我,现在想起来,那种饿的慌的感觉还是很深刻的。
所以从小到大,给我带来温暖的都是和食物有关。小的时候,父母如果去别人家里送礼吃饭,回来之后我总会飞跑过去翻他们的口袋,为此不少挨骂。如果能收到父母带回来的一颗糖,那一定会高兴一整天。
父母如果要去赶集,只要在我休息的日子,总是要哭着闹着跟父母的脚,我家离镇上15里,离县城30多里,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来回都是靠两条腿走,走的脚起泡,腿酸疼,只为了能够吃到一根冰棍,或是一个米馍,或是一个油炸饺子。
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家离学校远,所以每天早上起来吃个早早饭,一直到下午放学才能回家吃上饭,每天肚子都饿得咕咕叫。到现在都记得,第一个给我温暖的老师是温柔善良的姚老师,她的儿子跟我同学,她说儿子的饭吃不完,经常把她儿子的饭给我分一半。在那样的年月里,如果有人肯分给你饭吃,那真的是你生命当中的贵人。
上初三时,因为要上晚自习,所以就住在学校,到周末才能回去一次,学校只提供米饭,每次周一去学校的时候从家带一瓶菜,要吃到周六的(那时候只休礼拜天),但常常是吃到周三周四就没了,或者是夏天的时候,吃上两天后菜就馊了,吃不了了,那到后面几天就得吃白米饭。我的班主任老师,比我们只大几岁的大姐姐,经常把她碗里的菜拨一些到我的白米饭上。那时候我就觉得学校的厨师简直是这个世上最厉害的烹饪高手。
后来上中专,第一次离开生我养我的小县城,来到了市里,知道了什么叫贫富差距。班里那些饭卡一发下来就转手卖给我们的城里同学,总是经常跟我们讲起学校外头哪家的肉夹馍最好吃,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个肉夹馍,我相信那一定是世间最美味的佳肴。每次放假回家,妈妈一定会给我煮猪油甜酒鸡蛋。妈妈总说我太节俭,在学校里没吃好,所以要给我好好补补身体。还会给我煮肉丸,但肉丸经常会有一点臭味,说割了很久了,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回家,就一直放在那,我总是责怪妈妈,不该把肉一直放到那,肉割回家就赶紧煮着吃了,干嘛要放臭了才吃,吃坏身子怎么办。
后来参加工作了,自己有工资了,每次回家总会给爸妈买吃的带回去,从他们高兴的表情中能看出他们的满足和喜悦。
食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它一定会将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成为我们人生岁月中记忆的符号,串联起我们那些温暖的过往、美好的当下和光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