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⑬-⑭
⑬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⑭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孟之反,鲁国的大夫。有一次齐鲁交战的时候,鲁国兵分两路,其中一路孟之反为将,还有另外一路冉求。冉求的那一路,打了胜仗,而孟之反这一路兵马打了败仗,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我们现在《论语》当中所讲的这句话。
孔子说:“孟之反不伐”,这个不伐就是不自我夸奖。我们通常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叫不伐?我们是有功劳的,这个时候才能称为不伐。我们看一看孟之反打了败仗,怎么还会有功劳呢?因为那个时候有规定:在打仗之时冲在前,是有功劳的;打了败仗后退之时,走在后,是有功劳的。
“奔而殿”,奔就是败逃,打了败仗,败逃的时候奔而殿,在后面的称为殿。走在前的,称为启。所以打了败仗,在奔逃之时,但是他是殿后的,叫做“奔而殿”。
“将入门”,走到城门的时候,因为当你走进城门的时候,关上城门,敌兵是追不进来的,就已经开始安全了。我们看看这个时候,孟之反讲了一句话。
“将入门,策其马”,快要入了城门的时候,用鞭子鞭策着自己的马,讲了一句话:“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很幽默,不是我很勇敢,是因为我的马不往前跑,所以我才走到了最后,讲了这样一番话。
我们从中要有所思考。第一:我们先看孟之反这个人,他是勇敢的。首先他是鲁国的大夫,他敢于带兵打仗,在败退之时,他敢于走到最后,所以这个人又很勇敢,又很担当,并且他不自夸。我走到最后的时候,我不会自我夸奖,然后还以很幽默的方式去化解,说不是我很勇敢,其实我不勇敢,只是马跑得太慢了,它不往前进。
我们再来思考第二件事情,他是有品德的,有德行之人,他敢于殿后,敢于把自己放于危险之中。并且做了这样的事情,他以非常巧妙的方式去化解,不会自我居功,不会自我夸奖。
其实一个人在生活当中也好,在我们的工作当中也好,一旦懂得不自伐,一旦懂得我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我又很巧妙地去化解,我又把它隐藏起来,不希望来自我表彰,也不以此邀功,其实这就是一个人内在有品德,有修养的表现。
我们经常讲自伐者无功。看看无论在生活当中,还是在工作当中,都是如此的。其实我们所做的事情,每个人看得清清楚楚。比如说孟之反做的这件事情,孔子看得清清楚楚,不光是孔子,那个时代的人,一定还有很多人看得清清楚楚,包括他带领的士兵,难道看得不清楚吗?看得清清楚楚。
这就好像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无论你做了多少事情,是好还是坏,是多还是少,你会发现,处于上位的人看得清清楚楚,你的同事之间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不需要自我夸奖,别人都看得到。一旦你自我夸奖的时候,反而惹人讨厌,功劳全无。
那在一个家庭当中也是如此,你为这个家庭付出了多少,你为亲朋好友做了多少事情,你为这个家族付出了多少,不用自夸的,别人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的智慧,一定要有这样的修养,我们做了很多事情的时候,却不沾沾自喜,也从不自我夸奖,这就是内在有修养、有仁德的表现。
我们说仁德,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我们从公冶长到现在的雍也篇,举了很多例子,讲了很多事情,都是通过不同的事情,让我们看到他内在的仁德。比如说孟之反,通过他的这种担当、勇敢,勇于殿后,这种不自伐。我们可以看到他内在的修养、内在的仁德;比如说我们讲过的子羽,他不走小路,不走捷径,没有公事的时候,从来不去找子游,公私分明,这种行为,它也是一种仁德的体现;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讲的是他安于仁的状态,说他对生活是很简单的,是可以安贫乐道的,这也是一种仁德的体现;说颜回三月不违仁,这也是一种内在仁德的体现,他可以长久地安于仁的状态;孔夫子去教导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也是告诉他,培养自己内在的仁德。
我们不光是要做一个他人需要的人,而是要做一个具备君子之风,能被他人需要的人。我们首先自己要有君子之风,内在要有仁德,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影响更多的人,变得和我们一样有君子之风。
所以我们每一个讲的人物,所讲的每一个事件,都是在让我们从中看到他内在的仁德、内在的修养和内在的担当。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这句话很有意思,给我们讲述了春秋当时的现状。这句话是孔夫子在卫国的时候讲的,祝鮀和宋朝当时在卫国是颇有名气之人,别人是知道这两个人的。
我们先说祝鮀,祝鮀是卫国的大夫,管祭祀的,这个人巧言善辩。宋朝是一个美男子,当时卫国的君主叫做卫灵公,卫灵公有一个宠妾,叫做南子(南北的南)。南子非常得宠,并且大权在握,这个时候,南子喜欢上了另外一个美男子,这个美男子就是宋朝。
春秋那个时候,礼崩乐坏,伦理也是败坏的。宋朝不光和南子之间暧昧不清,并且和卫灵公的嫡母,也是有染的,所以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他有一个优点,长得好看,很美貌。
这里给我们举了两个人的例子,一个是宋朝之美貌,还有祝鮀之佞,我们注意这个词,什么叫做“佞”呢?巧言善辩才称作“佞”。所以“佞”更多的我们都用在不好的方面,比如说奸佞小人,什么意思?就是这个人又奸诈,并且口才又很好,又很巧言善辩,所以称为佞。
这是孔子在讽刺当时的社会现状,同时也在表达一个观点,同时也在说明人们的崇尚是有问题的。你看那个时候在崇尚什么?巧言善辩和美貌。你会发现,做的都是不正当、不正道的事情。
我们来看具体这句话:“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昭之美”,这个“而”我们要重点地讲解一下,通常翻译都是说,如果没有祝鮀的口才,仅有宋朝的美貌,不是这样的。这个“而”是或者、并列的关系。什么意思?如果没有祝鮀的口才,或者没有宋昭的美貌,“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在今天这个世道,是很难免于灾祸的。所以这里在说明,这个时候人们都崇尚口才,崇尚美貌。
我们去看一看,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人们才会崇尚口才和崇尚外貌呢?在世风日下的时候。或者我们来举个例子,每个朝代只要出昏君的时候,就会听信谗言,喜好美色,所以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中庸》讲:“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居上位的人,只有懂得去谗远色的道理,就是不要听信谗言,远离美色的诱惑。贱货而贵德,轻视货物、轻视财物而贵德,注重的是自己内在的德行。所以劝贤也,何为劝贤?就是感化贤德之人。
如果我们自己是去谗远色的,贱货而贵德的,首先我们就会吸引贤德之人,来到自己的身边,这是其一;其二,如果我们自己内在是有品德的,是懂得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我们就可以感化他人,让他人变得和我们一样贤德。
所以卫灵公自己是一个没有德行的人,自己是一个不懂得治理朝政之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卫灵公身边所用的人,不是巧言善辩的,就是贪图美色的。包括他自己也是在听信谗言、贪图美色。
所以孔夫子看到了这样的情况,就很感慨。说当今这个时代,如果你没有祝鮀的口才,或者没有宋朝的美貌,很难不给自己招来祸端。
我们来做一个结尾,这里一定要注意,这是孔夫子的反讽。因为他在卫国,看到了这样的状况,所以他感叹:“如果你没有祝鮀的口才,或者没有宋朝的美貌,你在这里很难免于灾祸。”
所以我们学《论语》的时候,这句切勿把它理解成孔夫子在说口才和美貌是一件好事情。不是的,如果这样理解,完全没有了解这段历史背景,所以它是一个很讽刺的事情。他在感叹,这些人内心没有什么仁德、没有道、没有义,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巧言善辩的口才,还有一个长得美貌,并且还伦理不清,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去讽刺。
所以我们说在春秋那个时代,他是整体的状态都是这样,不光是卫国如此,其他的国家大部分也如此。
我们刚才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朝代出现昏君的时候,就是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谗言,巧言令色之人,就很容易被美色所迷惑。所以看看很多亡国之君,都是因为这两件事情分不清楚而亡国。比如说我们说的商纣王,商纣王就是听谗言、近美色、施暴政,所以西周才替代了商朝。
所以每个朝代灭亡的时候,大多如此,都是因为君主昏庸无道。什么叫无道?不去恪守正道,不去推行正道,而听信谗言、贪图美色,这个时候国家是要出问题的。
所以我们这里每个人都要引以为戒,尤其是当我们开始处上位的时候,当我们开始变得有条件的时候。比如说现在做生意,当你居高位,或者你赚了一些钱以后,注意,谗言就开始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你开始有钱、有权或者有势了,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多人来巴结,所以才有了谗言,同时我们要面对的诱惑也多。
想一想一个人处上位的时候,有钱财的时候,是不是各种美色的诱惑就开始来了?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懂得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身边是留不下贤人的,也不可能让我们自己变得贤德。所以说孔夫子这句讽刺,真的意义非常深刻,让我们自己时时刻刻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