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叫《知道做到》,作者是与彼得.德鲁克齐名的肯.布兰佳.这本书解决的是我们知道做不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有三个原因 1.信息超载 2.消极过滤 3.缺乏跟进
一.信息超载(WHY)
我们读完了一本又一本的新书,参加线上,线下各种大课,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学完之后又不去运用它们,从而导致信息超载。这是因为人的心理会认为获取新事物要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但事实上,重复阅读或者练习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带来的价值非常大。比如:通过间隔性重复彻底读透少量资料对人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要超过泛读20本书所产生的影响。
解决方案是精要主义(HOW)
怎么做到少而精呢?首先必须确定自己真正需要学什么,然后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学这些东西。因此,要专注于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上,并做到极致。宁愿彻底读透几本好书,也不愿进行大量泛泛的阅读。说到底,要想掌握一样东西,你必须完全沉浸其中,直到将其完全吸收。而且,必须慢慢地咀嚼、消化,直到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这个过程需要一遍一遍的“间隔性重复”。
二.消极过滤(WHY)
这里先简单说一下人们形成“消极过滤”心理机制的原因。
刚出生的小孩通常是拥有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但是逐渐长大后,身边的人对你的爱那可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爱不爱你得看你的表现怎么样,你表现好了才会有人夸你。另外,父母也常常会认为小孩表现良好是理所应当的,而当小孩做错事情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本来父母也是为了纠正小孩子的错误行为吗,也能理解。可是呢,这就刚好弱化了小孩的积极行为,也强化了小孩的挫败感。再后来,小孩上学了,尴尬事件又常常令人无地自容。最后出了社会,还要遭受更多的打击。就这样,人们就逐渐设立一些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常常表现为消极、封闭的状态。并且这种心理影响是深入到潜意识里的。所以,像这样的小孩长大成人后,在接触每件事的时候,他们都会用自己的消极思维和那种封闭的、判断性的思维方式进行过滤。这就是“消极过滤”思维方式的成因。如果你长大后,还能表现出积极、开放的状态,说明你是少数幸运者之一。
解决方案是绿灯思维(HOW)
绿灯思维要求我们打破这种“消极过滤”思维模式。首先需要做到不要带有任何偏见或先入为主地去积极聆听,对新信息保持开放心态,成为一个可能性思考者。简单点说就是:遇到事情时先不要拒之千里之外,而要以一切皆有可能的态度来对待。并且尽量从中找出优点或可取之处加以肯定。这种可能性心态不仅可以给你带来持久的态度变化,而且会影响到你的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问,这怎么可以?啥都接收呀?接收之后出问题怎么办?您先别急,听我接着说。
运用绿灯思维是为了避免过早地拒绝掉大部分信息,另外,对于人来讲,这也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和尊重。所以,每次接触新信息时,我们不要总是琢磨这些信息错在哪里,而是成为绿灯思考者,积极发现其中的可取之处。这种积极、开放的心态最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它会引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应变力,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灵感。
当然,我们遇到的事物不可能都是好的,那我们该怎么办?作者同时提出了一种“黄灯思维”,就是在接收信息并找出其中的可取之处进行积极反馈后再提出其中的问题和修改建议。这种先绿灯思维后黄灯思维的顺序不能颠倒。
三.缺少跟进(WHY)
有些人在接触了新事物之后,没有制订有效的跟进计划,结果往往是,很快就恢复了旧习惯。首先,这是人的惰性习惯造成的。其次,跟进计划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学习一样新事物那就多了去了。打个比方,如果学习一样新事物需要1倍了时间和精力,那么跟进计划可能要花上10倍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学习的时候热火朝天、干劲十足,学完之后不了了之,依然照旧。
解决方案是持续跟进(HOW)
跟进计划需要花比学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是建立在处理好前两个原因(“信息超载”、“消极过滤”)的基础上,因为除非你能做到做到少而精和消除发臭思维的消极态度,否则这套积极跟进系统并不会产生太大作用。所以这个也是项目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花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在过程中要尽量强调学习者的积极面。这样才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
总结:
第一:在认知上——少而精的学习(专注);
第二:在态度上——绿灯思维训练(积极);
第三:在行动上——持续跟进计划(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