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0 七十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4.4子曰:“苟志于仁,无恶也。”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的第四章。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篇里,孔子和他弟子的对话很少,只有一章是夫子和曾子的对话,其它的基本上都是孔子自己在说。因为关于“仁”的这些问题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讨论这些问题时,弟子们提问的机会并不多,或者即使提到了,也只是一些比较浅表的层面。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孔子在讲“仁”的时候,这个神情都是比较严肃的,比较庄重的,所以师生之间的对话相对来讲就少了许多。
我们来看这一章,很简单,只有一句话。“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苟”就是假如、如果的意思。“志”呢,就是志向,就是立志。如果你的志向是建立一个“仁”的社会,这是从大的方面讲。如果从小的方面讲,就是立志于自己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无恶也”,如果你的志向在此,那对于你个人来讲,就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或者说你也不会干什么坏事。我们现在只是这样简单的理解。
我们知道,“仁”是孔子认同的一个最高的道德境界。说他高呢,与天同高。高不可攀,一般人很难实现,连孔子自己都认为自己还达不到“仁”这样的一个境界。但是通过我们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也发现,这个“仁”实际上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饮食起居的方方面面。那么要做到“仁”,必须从生活的各个细节入手。
像我们前面学到的。和高尚的人做邻居,以便于接受他们的熏陶;或者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分清好和坏;甚至说呢,在苦难的环境中也自得其乐,在顺利的环境中呢,他也不忘乎所以。也就是说,“仁”说他远,他高不可攀;你说他近,他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的身边。
或者我们就把“仁”,理解为一个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去逐步的完善,逐步的改善,使自己或者使这个社会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
那这样一来,这句话呢,我们就可以这样翻译,就是孔子说呢,如果我们立志于仁,那么就不会做什么坏事儿。
事实上真的这样吗?就算我们立志自己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或者是我们立志把我们这个社会改造成一个有仁德的社会,我们真的就不会有什么错事吗?真的就没有什么恶行吗?我觉得也不是绝对的。
我们往一个正确的目标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犯那样的错误。我们的中国现代史实际上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志向建立一个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这是正确的。但是实际上呢,我们在接近这个目标的同时,也出现过一些错误。熟悉历史的老师们都知道,像文化大革命,像大跃进,都是在接近正确目标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做人也一样。
所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我们立志于仁,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想成为有仁德的人,建设有仁德的社会,这本身已经很好了。但是,我们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
那这样来看的话,是不是孔子这句话错了呢?仔细想想,可能是我们理解上的问题,这个恶是不是应该读另外一个音呢?就是wù。“苟志于仁,无恶(wù)也”。虽然这个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发现它的这个含义已经不一样了。
那这句话的意思就变了,就是,如果我们立志于成为一个有仁德的人,那么就没有人会去厌恶他。他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因为他给别人带来的都是美好的事物。
那意思就是说,假如我们有心求仁,说明了我们有比较高的精神追求。即便一开始的方法可能不对,达不到一个人的要求。或者说只要有这样的一个精神追求,他也会坏不到哪儿去,自然会受到别人的欢迎。所以“无恶也”,就是没有人去讨厌他的。
所以说在这一章里,“恶”字是读è还是读wù,两种说法都有它的道理,大家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对的去理解就可以了。
李零讲解
“志于仁”是有心求仁,“无恶”是没有恶可被人恶。(有心求仁,不招人恨)
华杉讲解
朱熹注解说,有志于仁,他的心诚在于仁,那就不会去做恶事。
杨氏注解说,有志于仁者,有时候做事过分,不恰当,那是有的,要说恶行,那一定没有。
这里是讲“仁人志士”,仁人志士这个词的原意,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就是有志于做一个仁者,有仁德,有节操。志,不是立志改变世界,是立志做个好人。
曾经很火的一段北大法律系女生演讲视频,正应了这句话,那姑娘说:“年轻人如何能改变这个国家?我们能有多大力量,能做多大事?但我们至少可以做一点——就是我自己不要变坏!”
那姑娘,就是仁人志士,就是有志于仁者,她毕业了,或许没有成为一个优秀法官,但也不至于有太大恶行。
这句话,孔子是勉励人,要立志做个好人,要有追求,要对自己有要求。
社会需要的,首先不是改变世界的人,而是人人都能立志自己做个好人。
张居正直解
苟字,解作诚字。志,是心所专向的意思。孔子说:“人性本善,而所为有不善者,皆不仁之念累之也。若其心能专向于仁,而欲以克去己私,复还天理,则一时察识虽未能精,践履虽未能熟,亦可保其必无为恶之事矣。”盖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心既专于天理,又岂有纵欲灭理之为乎?孔子勉人为仁之意如此。
孙中兴详解
这章也很简单,只有在“无恶”的部分有点不同的解释。
孔子说:“一个人一旦立志要行仁道,就不会做出伤害人的事。”
“苟”是“假如”,一种假设的语气。
“志”,朱子说出了著名的“心之所之也”的定义。毓老师认为王夫之说的“心之所主”更胜一筹。“志于仁”就是以“行仁道”为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
“无恶”的一种解释是将“恶”念成“饿”,是“无恶行”(皇侃)或“无为恶之事”(朱子)。另一种解释是承上章而来,将“恶”念成“物”,解释成“无恶人之念”(俞樾)。
孟子讨论过好几次“志于仁”的情况,其一是当臣子的职责应该将君王引向正道(《孟子·告子下》)。反过来说,如果“不志于仁”,会有“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的后果(《孟子·离娄上》)。
《春秋繁露·玉英》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好像认为是从贤者的“仁”的动机考虑,可以“为贤者讳”,因为贤者志于仁,不应加以恶言评论。这是“隐恶”的例证。“隐恶”不应该是为了“息事宁人”,而是让“无心为恶”的贤者有改过的机会,否则就是乡愿。
本章说的“仁道”,也就是有些现代哲学家和宗教家提倡的“全球伦理”的精要:一是“把所有人(不分种族、性别、宗教……)都当人看”的“仁道”;一是推己及人的“恕道”,积极面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以及消极面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孔子早就有的教诲。和这章的说法是不谋而合的。
可是,社会新闻上还常常看到黑心食品事件,这种事件不都是为了成本考虑,不走正道,不以苍生为念,不“志于仁”的“恶果”吗?害了消费者,生产者自己不是自取灭亡吗?这种三番两次犯错的企业,只能说“恶性重大”。可惜的是他们辛苦的员工,无端受累,跟着蒙羞,甚至丢掉饭碗。“择不处仁,焉得知?”这是跟错老板选错行的苦衷。
“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们能够“不志于仁”“不生恶念”“不有恶行”吗?这些恶念和恶行,不仅损人,也不利己。“志于仁”是以“公”为念,以“生生不息”(“仁”有种子的意思)为念。
善行引发更多善行(善生善),恶行也引发更多恶行(恶生恶),能够不谨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