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同两位出色的姐姐聚餐。 两个姐姐都是老师。李姐是吴姐女儿初中的班主任,女儿虽已毕业三年,但仍对李姐赞不绝口。吴姐眉眼带笑频频感慨:李姐对孩子实在是太好了,孩子因为班主任而找到了自信,李姐改变了孩子,也改变了她。
做了十几年老师,我也曾对学生操心操力,不吝亲近,怀着一颗取悦他们的心妄图改变他们,也曾在无可奈何之际歇斯底里,成绩辉煌。但,从未受得这份沉甸甸的情感。
想起前几日与朋友聊天的一幕。朋友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老师每天中午要求全班孩子必须在学校吃午饭,以便能趁机给孩子们讲讲作业习题。开家长会时,老师真诚的给家长说:“我孩子上大学去了,我有的是时间给你们孩子耗……”朋友却不领情,满肚怨言,气愤的说:“你能给我们耗,我们孩子可跟你耗不起。”细细体量,该老师不可谓不尽心。对孩子也是掏心挖肺的好,为何却硬生生的把家长推向了对立面?这位老师的“好心”怕是付诸东流了。
好老师啊,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不被理解,饱受质疑,背负着生活重负谈风月、话理想。可苦树总不结甜果,自己也就荒了心野。在外,我们如花般绽放,香远益清,华美灿烂,但它经历了哪些狂风、冰雹、雨雪却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惶惑了,老师对学生何为“好”?教学成绩优秀?课堂拥有绝对权威?知识广博功底深厚?还是?……
孙绍振老师说:“一个人的心理结构,其内在的结构,从表层到深层都有相当的稳定性,表层的一般调节不会影响到深层的稳定。”这是不是意味着,一味严厉与打压并不是改变孩子深层结构的最佳途径,而仅仅称得上是掌握知识的快捷方式呢?可是,知识的掌握并不代表智慧的生成,我们灌输那些许近乎贫瘠的知识,或一两次可喜的名次是否就能为优质教育作代言呢?
爱与不爱,最荒谬的呈现是自己说了算。其实,无论你给予多少奉献,如果学生、家长不觉得是爱,那么,你的付出就可能成为伤害。
好老师,衡量的标准一定不是时间耗尽,也一定不是刀光剑影。教育,需要极具智慧的爱。好老师必然是要让孩子自我发现,成为自我,最终成就自我。
近日,在读印度著名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著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这个印度老人对教育不停的追索、冥思、叩问深深打动了我。书中很多句子给予我无限启发。
书上说:“一个真正的教师,他的职责是引导、指出、告知、同时又不携带权威的腐化影响。”、“教师的职业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我们要长期不断的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效的开展育人的工作”、“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保持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它导致了学生的恐惧,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
爱的核心,其实就是智慧与榜样。 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爱,更需要扎扎实实的行动和智慧。我想,好老师当然不是对孩子无原则的宠溺,也必然不是终日金刚怒目吧。好老师,不仅要爱学生,更是会爱学生的老师。好老师的内核,必然是要把职场当道场,不断的修炼自我。用智慧爱学生,乃是大爱。
在此,老师角色的定位,这个问题的思考就相当重要了。昔日,曾与女儿开玩笑说:“妈妈以后当你的老师好不好?”四岁的女儿断然拒绝:“不好,妈妈当老师,我就没有妈妈了!”
仔细玩味,颇有道理。万丈红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完美诠释好自己的角色是迈向幸福的不二法门。当我们像那位印度哲人一样为教师准确做了定位,就会另有一番作为了吧。没有了风刀霜剑严相逼;也不会越俎代庖倾心相授;或者,把全部精力放在要求孩子把哪道题目反复做几遍上。
好老师一定先从自我修炼、思索。她该发挥怎样的心智,走进孩子们青葱的精神世界,更好的悦纳他们,解放与唤醒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们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成长,多一重热爱学习的理由,用载歌载舞的水塑造鹅卵石的方式塑造孩子们的心灵。
朱光潜曾在《谈美》 中写道:“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此语信然。
超越平庸,滋长智慧,把职业成长与生命成长合二为一,好老师,定别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