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阅读:第二十四章

一、原文

第二十四章

企[企:一本作“支”,意为翘起足,用脚尖站立。]者不立,跨[跨:跃、越过,加大步伐,快速行走。]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赘(zhuì)行:“赘”,剩余。这里指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难以远行。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吹自擂的反而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三、解读

本章列举了不懂道的人的几种突出现象,告诉人们做事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老子把“物”作了拟人化的处理,说“物”不会喜欢不懂道的行为。因为“物”总是按道的规律运行,所以那些踮起脚,迈起大步,自逞己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的行为,都是多余的、无用的,虽有一时之高,但绝不会持久。虽有一时之快,但是走不了多久必定要停下来。根本没有不按道的规律运行的“物”。硬要“物”不按规律运行,怎么做得到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物或恶之”的意思。凡是懂得了道的,当然不会去做违反道的事情。

一切形式的主观、激进行为都是背道而驰的。只有遵循量变质变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具有诚心和恒心,才能达到目的。

四、证解故事

赵普是北宋大臣,曾参与策划了陈桥兵变,帮助宋太祖夺取了政权,之后位居宰相。有一天,御史上书弹劾赵普,说他串通狱吏,擅自更改律法,以获得不正当的财富。太祖听罢,十分生气地痛骂御史道:“连鼎都有耳朵,更何况是你呢?难道你不知道,赵普是社稷功臣,国家的栋梁吗?”御史遭骂后心中又惊又怕,上书之事,赵普确有所为,太祖向来严惩贿赂之人,可对赵普,太祖怎么会连问都不问,却严厉地斥责自己呢?御史想着,悄悄看了太祖一眼,见龙颜稍温,刚想重申一番,又听太祖言道:“今后不要再上奏此类的事情了,今天赦免你,赵普的事不要再提了!”御史知趣地退了下去。

此事过去不久,有一天,宋太祖突然去造访赵普,正巧碰见吴越王派人送来一只瓮。那位使差也许没有看见宋太祖,竟当着他的面,将礼品呈给了赵普:“请笑纳海产。”赵普当时已来不及藏匿,更找不出理由向太祖解释,他惊慌不已,满脸羞愧。而宋太祖却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饶有兴趣地看着那只瓮。赵普只得据情相报,报毕,便横下心来听凭发落。

此时,宋太祖相信了御史上书弹劾赵普的事。对这位重臣的为人,他心中十分不悦。然而,太祖却没有立即斥责,或者降罪于赵普,他带着一种似乎欣赏的神情说:“吴越的海产可能是稀世珍品。”说着掀开了瓮的盖子:瓮里面的黄金赫然入目!这下,连赵普也不得不感到意外了!他急忙跪伏在太祖面前,语无伦次地极力辩解。宋太祖朗声大笑起来。笑罢,他平静地看着赵普,宽容地摆摆手,说道:“既然人家诚意送来了,你就收起来吧!”说着,又看了看那使差,冷了口气说:“吴越王以为你是大宋的重臣,就派人来贿赂你。他以为寡人会被你左右,真是太愚蠢了!”说罢,指着赵普:“你起来吧!”赵普抹了把额头上的冷汗,战战兢兢地爬了起来,心想:可不能再做这种事了。

即使身为宰相,也不能做贪污受贿的事。想要在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名誉,应该摒弃追名逐利这种急躁行为,不然就会引起猜疑,令人厌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