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适度的防御--建立有滋养作用的人际关系》

这两天看到网络上说的云南的一个野人孩子的事,其实蛮惊悚的,不知是什么样的父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被这样对待,网络上也有很多说法,隐约的甚至觉得网友的分析很对,毕竟这样的父母几十万的房车如何运营和自己生活呢?希望有关部门能真的重视,早日为这两个孩子赢得生机。


关系,是我们人类特别在意的内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所有人都需要关系。那如何拥有健康的关系,用积极心理学的说法我觉得应该是要有成长型思维,用成长的心态去看待自己去看待关系,抱持可能的变化。而在精神分析的世界里,今天刚好看到微信读书推送的曾奇峰的书--《适度的防御--建立有滋养作用的人际关系》,刚好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讲如何拥有健康关系的书,我便读了起来。

有时候人们是很难理解精神分析的,我自己的理解是,精神分析是基于哲学的,而且与我们传统文化中《易经》的文化精髓高度相似,这个文化精粹起来就是“万事万物,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看待一件事不要用简单的是非黑白对错去判断,而是要在变化的视角,从更宏大的维度去看这件事是如何演变成这样的,明面上呈现是一回事,背后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不管是哲学还是心理学,或者说我们的传统国学,其实都是关乎人性的解读。如何想要理解精神分析,建议感兴趣的伙伴先去读一读国学经典,尤其是《易经》《老子》《庄子》,在更宏大的维度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一些人和一些事。

然后再读精神分析,我们就能知道如何用类似易经的智慧,去理解我们的成长,我们的青少年,我们在家庭中的关系,以及我们的人格。比如,人和人之间,都是想要爱,建立起关系的人都是有爱的,但是爱太满就可能是控制,就可能给彼此带来创伤,引发恨。


当讲到情感隔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可能是比较明显的,很多人身上都有的。父母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做情感隔离,父母可能偏溺爱,孩子可能没办法独立。如果一直情感隔离,那父母呈现较多的是某种固执或控制,跟孩子之间缺乏有效情感隔离,孩子不能感受父母的爱。如此,父母和孩子可能都把自己当工具人了,而现代社会工具人其实很多,而工具人恰好是最能被机器人所替代的。

【书中金句】

如果从纯粹的防御角度来说,一个人使用情感隔离的时候,通常已经到了心理发育的较高阶段,相对比较成熟。但是一个人格更加健康的人,会允许自己接触自己的很多情感,也就是说他接触自己的情感面会比较多。

如果父母不把孩子远走高飞理解为一种抛弃,而是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发展,就表示父母已经处在非常高级别的人格发展层次,是很健康的。这不是情感隔离,这是对孩子成长的接纳,是更有能力承受被孩子抛弃的焦虑,是更加强大的一种状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