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感悟:
对于这段话里面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以前能听过但其实不了解其中的含义通过今天的学习,才知道原来他们的意思是每一个身份都有他们该有的样子。
孔子认为国君有国君的样子,臣子有臣子的样子,父亲有父亲的样子,儿子有儿子的样子,每个人都做到自己该有的样子,那这个国家的政治就很好了。
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我不予置评。
我想说的是在家庭方面,如果家长没有家长的样子,孩子也就不会有孩子的样子。
比如我对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在我心情好的时候会对孩子也很好,看他做什么事都很顺眼,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大声吼叫,即使做对了,也是板着脸,不会表扬。
这就不是一个做家长的样子,其实是我自己还存在孩子心性。
这样的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有时候我叫孩子的名字或者我跟孩子说话,孩子直接当做没听见,没有任何回应。这就不是一个孩子该有的样子了。
这只是一个非常小的案例,然而即使这个小小的案例,我在后续也要花更多且更长的时间引导孩子。
所以,我认为在家庭里,每个人做好自己的角色应该有的样子还是很重要的,这样对于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升每个家庭成员的成长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