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年十六,在家乡有个说法是游百病的日子,意思是出去走走更健康。
晨练的时候,我陪着那人拜访了他的两位同事,接着去超市采购了一些生活用品,本打算去河边走走,怎奈风狂雨骤,只好折转回家。午饭后两个人沉沉的睡了一个午觉,也算是个年后的第一次休整,起来后那人开始整理书柜,而我因了咳嗽有点严重,只好安静的坐在沙发上喝水追剧,两个人的日子平静安好!
正月十三从上海回到阔别半年的家,赶了年的尾巴,在短短两天半的时间完成了所有新年的仪式。包括年前的洒扫清除,采购物品。还有过年时的拜访亲友,一样都不少。时间短,任务大。两天拜访了近十家的亲友,回来后每天的步数都在两万以上,直至新年第十六天,年过完了,才发现自己是真的累了。过年确实是一件累人的事,尤其像我这种报复性过年更是累上加累的事,好在年过去了,也就可以安心过自己的日子了。
我常常回想,过年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呢?最终没有一个新潮的说法说服自己,既然没有新潮的说法,那么我的年还是得按传统的过年风俗来,按照父辈传承下来的规矩过年,这是我年长后越来越认为正确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到底是传统的,接受不了新式的东西,比如旅游过年,比如过年时不拜访长辈,比如过年时找借口拒绝亲人团聚,还比如过年时没有彻底的洒扫清除,任其家里藏污纳垢……
我喜欢每年一次的大扫除,房间和人心都需要定期清理,定期总结。无论家里平常多么整洁,过年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除旧迎新的样子。过年的风俗既是对旧年的总结,也有对新年的展望,如果没有年,那么我们的日子将会过成平铺直叙的样子,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很容易让人疲惫,没有盘点的生活很容易失去方向。
我也喜欢以年的名义拜访长辈和亲友。平常大家都忙,来往也许不多,疏与打理的情感,让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份情感,而是一种传承。每个人活在世间,也许风光,也许落魄,但都要懂得感恩和珍惜。拜访长辈是一种感恩,亲友来往互动是一种珍惜。谁也不是孤立的活在世间,任何一种关系都是要靠素常的打理,而不是需要时一味索取,过后不闻不问就可以维系下去的。再亲的人也一样,再好的朋友也不例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天生的,但感情一定是要靠积累的,有所付出,才能有所回报的。没有一种关系是单纯的靠给予或者索取单方面来维系的。
我还喜欢以年的名义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打发时间。这样的围坐在有些人眼里也许是一种浪费,一种无聊,而在于我却是一种幸福。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不只是一种观点,而是一种行动。一种努力打造的行动,为了家人闲坐,需要我们每个人不远万里的奔赴,也需要我们不辞辛苦的洒扫清除,甚至大办年货的铺垫,一切都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种观点,或者一种附和而已。看似简单的家人闲坐,如果没有每个家人的付出,是很难拥有的。世间没有一件事可以靠不劳而获,任何一件事都是靠积累和凝聚力所为。如今很多人感到年味淡了,是因为太多的人忘了年味是需要付出行动后才能积累起来的,每一个淡去的年,都是对浓浓亲情的稀释。淡去的不是年味,而是人心。
年味浓的不是形式,而是人心,是亲人闲坐的心意。现代人每天和电子产品在一起的时间比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要久得多,过年也不例外,再浓烈的年味也抵不过人手一机的冷漠,家人闲坐,最怕的就是每个人都拿起手机活在手机里,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个时代,大家都在呐喊年味淡了,那么如果没有了年,有谁还会主动的回家拜访长辈,看望父母亲友呢?更别说每年一度的除旧迎新了。
年过完了,无论是浓还是淡,年注定要过去的。小时候常听妈妈说这样一句话:别人有钱,咋没钱,老天爷不会留你在年这边。无论贫富,无论愿意不愿意,年都要过去。新的一年没有谁还能固执的留在旧年里。新年新气象,年过完了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努力过好新的一年是每个人年后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