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趋利避害,正合奇胜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莫贵于间,深谋远虑
到过苏州的人差不多都去过拙政园、虎丘塔,但很少有人去过孙武苑、孙武公园,就连苏州人也不一定知道苏州还有孙武路、孙武子桥、孙武纪念塔、孙武墓、孙武子亭等等。不信,您就问一问苏州人。
苏州是世界兵典《孙子兵法》的诞生之地,这里有过吴王重用孙子的故事,这里曾是著名战例柏举之战的发兵之地,这里也是以弱胜强的王国,长戟杀戮的惨烈和战马嘶叫的长鸣在这块土地上谱写过战争的悲壮!
苏州靠近太湖,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北面有一座当地最高的山,形似如意,山的名字气势,叫穹窿山。
《吴郡志》记载:“穹窿山,吴中山最高深处,赤松子取赤石脂于此。”也见清朝顾震涛《吴门表隐》:“赤松子,帝喾之师,隐穹窿山,采赤石脂。”看来这地方自上古就能成人气候,以后再出没出仙人不得而知,但据称孙武子在这里辟隐深居,著就兵法十三篇,以兵书晋见吴王阖闾得到赏识,被重任为将。
穹窿山上建有孙武苑,孙武苑依山势而建,有隐居庭院、碑院、兵圣堂。这里两侧山峰兀立,山坞平缓宽阔,泉水淙淙不绝,古树翠竹遮天,环境幽静。
《孙子兵法》何处成书,2500多年来一直是个悬念。2000年第五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上,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通过查阅有关史料并历时多年寻访考证,认定穹窿山茅蓬坞为当年孙武的隐居处和《孙子兵法》的诞生地,吴国是孙武的第二故乡和功成名就之地。
“石室土墩”。穹窿山的西北,在藏书镇和木渎镇之间有一处凸起的小山脉,北面天平山,南面灵岩山。许是江南人的笔墨过于流淌,这两山之间转圈大的地方还有个很拔挺的名字,叫五峰山。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儿,这附近的山脊上发现了20多座“石室土墩”,据考古推断,这些遗迹可能是当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俗称长城。如果称得上长城,这还不算最古老的,但比起北方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至少要早300年。
我曾到处打听那些“石室土墩”的位置,并且一定要去看一看。曾几何时,那里进犹风趋,坐如云屯,旌旗蔽日,刃戟交光。
终于有一天,我去了。如果不是同事告诉我,我很难相信看这堆东西就是我那天上山的目的。我早就想看看“南长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站在古战场的位置上,领略几千年前鼓噪而出,声震山谷,戈甲耀日的风采。说实在的,当时我很失望,离想像中的“南长城”差得太远,只不过是用一些大石头搭起来的构筑体,看上去废墟一堆。失望归失望,我还是认认真真地凭着自己的判断考证了一番。
这段废墟约十米长,露出地平面不足一米。外形结构有点像坑道,两侧和顶部都是上百公斤的大石头。大石头就地取材,没有经过任何加工,表面剥蚀,颜色斑驳,看样子年头不短了。坑道里面的石土快填满了,看不出容积,大体上有一个人宽。整个废墟与周围的地形和植被溶合,如果事先不知道,也许根本就看不出来。
“首先,此遗迹是人工所为,绝非自然形成,这一点无需赘述。其二,毫无疑问,这是军事工程,属构筑物类,构筑式样为掩盖工事,其功能相当于野战工事。从地势上分析,此处位于横向两座大山之间的山脊线上,微向西南方向突出,较高于周围地形,视界开阔,居高临下,扼守通往木渎方向的道路。其三,该处为非主要作战方向上的阵地防御工事,防御方向为西南三面环山的开阔地带,延伸方向为胥口。当时在这里驻守着大约相当于现在一个排的兵力,作战任务的类型为战斗警戒。其四,关于遗迹的年代,……”我不能再说了,再说就是胡说八道了。惟一的听众,我的同事咧着嘴笑了,是那种动作颇带几分技巧的笑。
关于孙子,“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司马迁评价了400年前的孙子,却无法预见2000年后的《孙子兵法》。
孙子与伍员是同时期的人,至少有八年的时间两个人在一起效力于吴王阖闾,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为伍员写了《伍子胥列传》,就个人传记而言,记述之详细、占用篇幅之多,在全卷中都是少有的,这还不算他在其他卷中对伍员的提及。相比之下,留给孙子的笔墨只不过是淡淡的几缕云烟。
鲁史《左传》尤甚,书中的伍员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而却找不到一处孙子的踪迹。也拿吴地举证,由于伍员,便有了胥山、胥门、胥江、胥湖,这些地名从春秋时代一直沿用至今,而孙子的遗迹差不多都是近些年才修建或恢复的。
可见,当年的伍员比孙子的名声大得多。后来孙子名扬四海,国人几乎无人不晓,道是伍员远远逊色了,如果不是有意读一读这段历史,怕是很少提起这位刚正不阿、能成就大事的吴国大夫。伍员留给后人的是智慧的故事,孙子留给后人的是故事的智慧。孙子与夫概、伯嚭、伍员破楚之功只不过是“了却君主天下事”,而《孙子兵法》被后人视为兵家经典,才是孙子流芳百世的真正原因。
苏州称“胥”的地方很多,只因为伍子胥,其一生主要活动在吴,其为事了得!所以苏州人念记他。伍子胥向吴王举荐孙子,可见孙子绝对不是一般人。
孙武子桥,差不多是挨着孙武公园。这座桥也是新建的,史有记载,老桥在这座桥以西约200米,比这座桥小得多,只有5.5米长,宽3.5米,1958年拓宽河道时拆迁。后来再恢复老桥是不可能了,只好把就近的一座命名为孙武子桥。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估计拆旧桥的时候就没有想到保护好历史文物。当然,1997年能把新桥重新命名并铭文,也让人欣慰。
随笔/恒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