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老师写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我的教育理想》,里面有一篇《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写得真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力训练程度并不等于所获得的知识分量。朱老师心目中最理想的智育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看。1.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2.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3.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挖掘潜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4.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5.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6.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7.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8.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智育途径。
这八条里面,每一条都蕴含着朱老师对智育的思考和期望。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这就是说,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的引导下,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
传统的智育活动中,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教师的使命就是把知识填装到学生那空荡荡的大脑里。于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应运而生,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现在还有部分学生唯分数、唯升学论,大搞题海战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教师成了知识的搬运工。教师以自己的思考人代替学生的思考,学生把教师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没有了个性,没有了争鸣,有的是统一的答案,有的是不敢逾越一步的思想。
传统的智育偏重于选拔,所以它必然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淘汰大多数”差生”,以造就极少数的“高考状元”、“奥数冠军”。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还在人生的求知阶段便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
理想的智育应该是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教师课堂贯穿两条线: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和教师的“教”(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这两条线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
在社会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他们在学校好像满腹经伦,但一到社会中就显得手忙脚乱,他们没有生活能力,不懂得生活,不懂得交流,不懂得人性世故,他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好像是个外星人。这样的“书呆子”培养得再多,也是社会的负担。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呼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主张“把笼里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倡让孩子们到大自然去旅行,孩子的智慧在指尖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校教育最应该做的事情,因为孩子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再多,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没有实践,空有理论,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