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身边人谈论孩子读书的问题,说起一位级别比较高的同事马上要送孩子出国读研,毕业实习也找熟人推荐进了大公司的总部,有人感叹说,这个社会就是有阶层的啊,没有钱没有资源,孩子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机会、那么高的起点。
阶层是这几年比较火的话题,人们热衷于谈论所谓的阶层,其实是谈论这个名词背后的财富、人脉、资源、平台、机会等等。
我身边的人们,在我小的时候就经常说,哎呀我们能和人家比吗,人家多有钱啊认识的人多厉害啊;等我长大后,身边人还是会说,看谁谁家又换新房子了哎还是有钱啊,谁谁家的孩子出国留学了哎家里还是有钱啊,谁谁给孩子买了婚房哎呀孩子还得靠父母帮衬啊……
为什么人们会感慨?一定是看到了彼此的差距,然后呢,除了茶余饭后的感叹和羡慕,还有其他的吗?
每次听到这样的言论我总是想,与其羡慕别人,不如自己努力奋斗啊,做到和人家一样不就不用羡慕了?如果实在做不到,就安心接受自己的生活啊,人比人气死人,非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除了哀叹没有可比性啊?
后来发现,这种谈论本身只是议论而已,除了那一刻的言辞表达,貌似激不起多少心灵的浪花。又或许,大家感叹的那些差距其实是追一追就可以达到的,因为做不到或者懒得做,感慨过后就重新回到满足现状的阶段。
说到底,对有些人而言,阶层差距这个话题,只是偶尔的小电击,冲击一下不安的心灵,除此之外的长久时间,都在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中继续着。
我不否认人与人之间有差距,但是未必可以用“阶层”这个词来形容。用百度查询阶层的含义,有这样两层解释:
1. [state]∶指出身于不同阶级的人,由于某种相同的特征而形成的社会集团,例如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分子
2. [stratum]∶同一阶级里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的层次。
如果我们搞不清楚阶级和阶层的区别,又怎么能随意地说身边的人阶层有分化呢?只能表达为大家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和人脉资源的不同带来的机会不均等而已。
Charles先生对此的观点是:一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基本上决定了他一生所能取得成就的上限。这些成就大部分取决于基因、成长环境等。
比如我和他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庭,就不用妄想做比尔·盖茨那样影响世界的超级富翁了,但是与我们同样出身的同学相比,可以在努力的基础上做一个年收入几十万的富人。
我小的时候大人总说我笨,说我成绩不好将来能混到大学毕业有一个维持温饱的工作就可以了。那时候自己很愤慨,觉得他们看不起人,为什么我就考不上北大清华找不到好工作?!
后来发现确实如此,我就是考不上北大清华,也找不到世界几百强的好工作……很久以后我才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我的智商确实不高,学习能力确实不行,成长的环境、受到的鼓励和影响确实不好。即便如此我仍然有不服输的心态,总觉得人生很长,需要的是耐心而不是短期的成效。
就像同事感慨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出国留学一样,我曾经也特别羡慕成绩好的同学,羡慕父母开明和家庭条件好的同学,那时候的羡慕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是天壤之别,因为不管我多么羡慕别人,都知道那不是我能拥有的东西,我只能安慰自己接受当下的一切,并且对未来抱持着希望,希望就是我坚持的力量。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就越来越能看到羡慕背后的原因,也慢慢知道让我羡慕的那些东西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轻拂过去的赞叹,而是一代一代人努力的结果。
就像同事所说的,别人拥有更多的财富更多的人脉资源,所以孩子可以站在父母肩上轻松得到机会。这些人和我父母的年龄相近,大多数是60后,看看他们之间的差别就知道那些所谓的感叹其实承载着多少的努力和汗水。
·我的父母初中毕业,靠祖父安排工作,对待事业得过且过,生活中追求享乐,对人生的要求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而和他们同龄的我现任的领导们,毕业于专科学校,由学校分配工作,业务对口也愿学肯钻,生活中更容易接受新观念,在青年时期更注重个人能力的提升和职业规划。
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思想的差异在一天两天内看不出来,但是二三十年以后,当差距被时间镀上金,形成的结果就是巨大的鸿沟——业务知识、职位、财富、思维境界的差别。
除此之外,60后对待家庭和子女教育的态度又继续影响着下一代人,也就是我这代人。这里面继续存在着差距:我的父母几乎没有辅导过我的学业,因为他们不懂;每次成绩考不好,就说我不用心不努力;只看重学习成绩,从不关心我的长处和爱好;面对我每一个人生选择时,都要强力参与并且一定让我按照他们安排的路走。
我并不是说受过高等教育的60后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就一定与我的父母不同,或者比他们更好,但是从我身边的案例来看,父母子女关系更平等和谐,父母思想更开明,家庭条件更宽裕的家庭,相对的孩子的性格更乐观,耐挫性更强,心理压力更小,生活的自由度更高。
也许是因为父母逐渐发现自己的劣势,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就不能接受失落,不能失落就焦虑,焦虑就气急败坏,气愤就压制,压制就带来孩子的反叛。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遭受失败和低落,起起伏伏是生活的常态,但是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大大小小的起伏都让人备受折磨。孩子折磨,但是又得不到父母的宽慰和帮助,甚至父母更折磨,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就因为一件又一件事走向分裂、对立。
我的成长过程基本上就是这样,小的时候没办法改变,当走入职场独立生存,渐渐发现人与人的差距真的很难跨越。那我怎么办呢,是接受现状还是奋起追赶,接受不甘心,追赶赶不上,我的人生应该怎么展开和继续?
工作八年,不能说我取得了多么大的成绩,但是确确实实通过努力给自己挣得了一片天地,比如没有依靠家里支援买了房和车,没有依靠父母帮衬完成岗位轮换。
也许有人说这没什么大不了,工作几年后都能做到这一步,但是在我初入职拿着两千块钱月工资的基础上,能在四年后买得起四千块钱的商品房(够付首付),我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单位同事依靠着父母帮忙协调工作岗位的时候,我耐下心来看书考试,顺利通过笔试面试体检考到更高的岗位,我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我知道自己什么都靠不了只能靠自己,才能摆正心态、接受现状,继而立足当下、坚持努力,并且在行动中不断调整目标、保持希望和信心。
记得大学毕业很焦虑的时候,大舅发短信跟我说:理想,就是轻轻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当时看到短信的时候我哭笑不得,我的理想就是考过司法考试去找实习,或者顺顺利利找到能养活自己的安稳工作,可是每一样都不是轻轻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我感觉自己是井底的青蛙,死活蹦不到井面上,不是被淹死就是郁闷死。
后来一步步搞定了工作,一点点攒钱买房,踏实学习业务,八年后回头看,自己真的搞定了当初觉得天大的难事。我想大舅当时的意思应该是跟我说,不要眼高手低,要耐下心慢慢积累,先摘到跳一下能摘到的小桃子,再继续努力,一点点摘到最心爱的大桃子。
这些年的经历,让我从一个头脑空空心胸发胀的小孩子,成长为有想法有行动力的年轻人。当我不再用遥不可及的目标刺激自己,就不再纠结生活是苟且还是诗和远方。我学会了知行合一,因为知道它确实可以解决我大部分的麻烦和矛盾。
所以我之所以推崇知行合一,是因为自己尝试过,读书时的只想不去做,和毕业后的只做不去想,都不能帮你达到满意的目标,因为一个纠结折磨,一个成效不足。
只有安心的接纳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乐趣,找到工作之余能安放理想和目标的地方,才能真正感到踏实、有底气。
我觉得同事之所以感慨别人家的孩子起点高资源好,是因为自己做不到那样,既没有那么好的资源也给孩子提供不了那么好的机会。但是差距是客观的,怎么去弥补这些差距就是主观可以考虑的啊。
我们总说平凡可贵,可是真正的平凡可贵是伴随着安然与平和。如果一边享受着平凡可贵一边感慨着人生不公,就是默认了自己的碌碌无为,因为有能力有目标的人不会无故的感叹,只会在看到差距后努力追赶。
今天的我非常努力也达不到别人的高度,但是是我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到的最好。人生应该是看着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而不是比较着自己和别人的过去与未来。毕竟,跑道千万条,你却只能耐心跑自己面前的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