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项内容:在音节音调的知识方面,我们需要知道在降调读法下,单词的音节可能出现类似汉语的四声(“4”),一声(“1”),轻声(“0”)和三声(“3”),并且单词中重音符号和次重音符号的出现,从后往前倾向于呈周期性的变化。
我们这里的分析过程,从只有一个音节的音标开始,然后从后往前逐渐地增加音标中音节的个数,分六步来看一下随着音节数目的增加,单词的音节都可能出现哪些声调,以及重音符号和次重音符号是如何有规律地变化的。(这里的分析过程在本人视频教程中的第14课视频1中,B站链接为:第14课 音节的分组与时长(视频1) ,建议大家参照视频中的内容来学习)
对于此处所进行的分析,有三点需要事先说明的地方:
一是,这里讨论音节音调的时候,全部是在“降调读法”之下进行的,如果换成其他的读法,各个音节的音调就会与这里的分析结果不一样,读者需要注意一下;
二是,为了简化问题,并能够让我们专注于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性,分析过程中所例举的音标,均不再提供对应的英语单词;
三是,对于每一个音标,我们都从其响度(虽然响度问题前面已经讨论过了)、音调和音调走势示意图,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分析的更加全面。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需要有点耐心,让我们从最简单的音标开始,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地来进行分析:
第一步,我们从只有一个音节的情况来开始“三步曲”式的分析,比如音标[kɪt]。
首先,从响度上来看,前面说过只有一个音节的音标都是重读音节,我们直接就可以判断这个音节是二级响度,并且可以把二级响度的辅助记号“«”标记在音标的下面,这样响度问题也就分析完毕了,具体如下图中的表格所示(为了标记清楚起见,我们用四行两列的表格来表示,并随着分析的深入,不断地填入相应的分析结果):
其次,从音调上来看,这种只有一个音节的音标,在前面介绍“调核”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它的声调要“一降到底”,也就是类似汉语的“四声”。
这里我们可以再引入一种辅助记号,就像前面引入的“响度辅助记号”一样,我们引入“音调辅助记号”(其实就是阿拉伯数字,上图中也已经留出了相应的分析位置),用它把音节当中的音调信息单独分离出来,标记在音标的上方。
例如,在这里需要引入的一个音调辅助记号是数字“4”,用来表示类似汉语“四声”的降调(后面还会陆续引入不同的数字,用来表示各种声调),并把它写在音标的上方,这样就能够独立而清楚地看到这个音节的音调了,具体如下图所示:
再次,从音调走势示意图上来看,我们用向下的斜线“\”表示4声降调的音调走势,并且把它单独地标记在带有辅助记号的音标的下面,具体如下图所示:
这样,对于只有一个音节的音标,我们“三步曲”式的分析就做完了,可以增加音节的长度来继续进行分析了:
第二步,我们在这个音节的前面增加一个音节,比如我们增加音标[bæ],这样一来,上面的音标就变成了[bæ kɪt],由两个音节组成。
但是,仅仅这样来书写音标是错误的!
在前面讨论“调核”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说过了,两个及两个以上音节的音标,必须要显式地在音标的某一个音节上标出重音符号,否则就是音标标记出现了错误。
实际上,上面这个双音节的音标,就是本文开头所例举的,两个音节的音标加入重音和次重音符号后,可能产生哪些情况的例子。在这里,我们暂且只讨论加入一个重音记号会产生哪些可能性,待我们讲解完第六项内容“分组模式”的知识之后,在本文第七项内容中,再来处理其他的可能情况。
因此,如果只添加一个重音符号,有两种可能性,具体如下图所示,我们要分情况进行讨论:
对于第一种情况:[bæ 'kɪt],如上图所示,其实我们是把重音符号从后往前,放到第一个音节的前面。
首先,从响度上看,倒数第一个音节['kɪt]前面有重音记号,所以这个音节是二级响度,需要在音标的下方标记出二级响度的辅助记号“«”;
而倒数第二个音节[bæ]的上面,没有标注重音记号或者次重音记号,所以它是基本响度,我们不必在音标的下面再标记任何响度辅助记号,这样响度问题也就解决完了,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次,从音调上看,倒数第一个音节上有重音记号,它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调核”,因此倒数第一个音节类似汉语的“四声”,这和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只有一个音节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倒数第二个音节的音调情况,我们前面却没有讨论过,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
在英语当中,如果单词打头的音节(在这里,就是倒数的第二个音节)是一个非重读音节(后面我们会讲,单词一开头是非重读音节的,只能出现一个,而不允许连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那么这个非重读音节内部的音调走势是:
起调之后,声调先是要下降,下降之后略微平走,然后再将声调拉回到起调的音高略高的位置,具体如下图所示:
这种音调的走势,非常类似于我们汉语的“三声”。
关于汉语拼音各种声调的音调走势,这里就不进行详细地讨论了,具体读者可以看一下本人视频课程中第13课视频2(B站链接的地址为:第13课 音节的音调和响度(视频2))中的相关内容,我们只对涉及到的汉语“三声”的实际音调走势问题,简单说明一下。
虽然我们在写汉语拼音“三声”的时候,将音调的走势简写为“先下后上”的折线“˅”,但实际上汉语拼音三声的走势是“先下,再平,然后向上高挑”(类似平底锅加把手的剖面图的形状),具体如下图所示:
而英语中上述非重读音节的音调变化,和汉语的“三声”基本是一致的,唯一有点差别的地方,是英语中最后的上挑,没有汉语的“三声”那么高。因此,我们发音的时候,可以按照汉语的“三声”来发,但挑回到起调的音高略高一点就可以了。
这里我们在音调辅助记号中,引入数字“3”,用来表示上述类似汉语“三声”的音调,同样把它写在音标的上方,这样这种声调的变化也就从音标中提取出来了,这两个音节添加音调辅助记号,具体如下图所示:
再次,从音调走势示意图上来看,我们引入一个“先斜下,再平,再斜上”的折线,来简化地表示上述音调辅助记号“3”的音调走势。并且,在第一个音节声调“3”结束之后,几乎是音高持平地开始声调“4”的降调,所以我们可以用下图,来完整的标记出这两个音节的响度和音调(走势):
这样一来,第一种情况我们就分析完毕了。
顺便说一下,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音调走势示意图”的好处:它不仅能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声调“3”和声调“4”内部的音调走势,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音高的相对位置关系,这一点仅从音调辅助记号上,是看不出来的。
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种情况:
对于第二种情况:['bæ kɪt],如图4-4中所示,其实是我们把重音符号从后往前,放到第二个音节的前面,这实际上比第一种情况要简单一些,我们还是“三步曲”地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响度上看,从后往前倒数第一个音节[kɪt]是非重读音节,所以它是基本响度,不必在音标的下面,再另行标记响度辅助记号;而从后往前第二个音节['bæ]前面有重音符号,所以它是二级响度,需要在音标的下方标记出二级响度的辅助记号“«”,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次,从音调上看,这种情况我们在前面介绍“调核”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讨论过了:
因为调核出现在音标的开头,在降调读法下,要逐渐地将声调降下来,故第一个音节是平调,类似汉语的“一声”,第二个音节类似汉语的“轻声”跟在第一个音节的后面,同时音高要降低。
这样我们在音调辅助记号中,引入数字“1”,用来表示上述类似汉语“一声”的音调,并引入数字“0”,用来表示上述类似汉语“轻声”的音调,一样把它写在音标的上面,如下图所示:
多说一句,截止到现在,我们一共引入了四个音调辅助记号,分别是“4”,“1”,“0”和“3”,其实这也就是降调读法下,音节可能出现的所有音调了。
再次,从音调走势示意图上看,我们引入一条横线“—”,来表示上述音调辅助记号“1”的音调走势,并引入一个实心圆点“·”,来表示上述音调辅助记号“0”的音调走势,故添加音调走势示意图后,如下图所示:
这样,双音节音标的两种情况就讨论完了,下面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在上面第二种情况['bæ kɪt]的基础上(也可以在第一种情况[bæ 'kɪt]的基础上继续分析,实际上是一样的),继续增加音节的个数,来看看会发生哪些变化:
第三步,我们在上面第二种情况下,再增加一个音节,比如我们增加音节[rɪ],这样一来音标就变成了[rɪ 'bæ kɪt],由三个音节组成,我们继续来进行“三步曲”式的分析:
首先,从响度上看,从后往前倒数第一个音节[kɪt]和第三个音节[rɪ]是非重读音节,所以它们是基本响度,不必在音标的下面再另行添加响度辅助记号;
而从后往前第二个音节['bæ]前面有重音符号,所以是二级响度,需要在音标的下方标记出二级响度的辅助记号“«”,如下图所示:
其次,从音调上来看,有了前面第二步的分析结果,这里再分析起来就容易多了。从后面往前看,第二个音节['bæ]是“调核”,这和我们在上面第二步的第二种情况分析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后两个音节['bæ kɪt]的声调辅助记号分别是“1”和“0”。
而倒数第三个音节,也就是音标打头的音节[rɪ]是一个非重读音节,这种音节的音调,我们在第二步的第一种情况[bæ 'kɪt]中也讨论过了,它的音调辅助记号是“3”,所以加上音调辅助记号后,具体如下图所示:
再次,从音调走势示意图上看,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个音节声调“3”结束之后,也几乎是音高持平地开始声调“1”的平调(后续讨论的情况中,声调“3”和声调“1”衔接时,音高的关系都是这样的),然后再降低声调,所以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进行标记:
三个音节的情况比较简单,让我们继续来增加音节的数目看一看:
第四步,我们在前面再增加一个音节,比如我们增加音节[seɪ],这样一来音标就变成了[seɪ rɪ 'bæ kɪt],由四个音节组成。
但是,仅仅这样来书写音标是错误的!
看到这句话,读者可能会想:“咦,这句话前面好像说过啊,那这个音标错在什么地方呢,又应当如何进行改正呢”?
由于这个问题详细解释起来会费一些篇幅,为了不影响分析过程的连贯性,我们在整个分析过程讲解结束后,会单独对相关的规则进行一下解释,在这里读者只要知道下面这条规则就可以了:
单词的音标当中,至少要有一个重读音节(也就是不缺调核),并且音标从前往后看,不允许出现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非重读音节打头的情况。
比如,在上面这个例子当中,音标中有一个重音记号在音节['bæ]上面,因此单词中并不缺调核,但是单词从前往后看,有连续两个非重读音节[seɪ rɪ]打头,因此是错误的,需要在这两个非重读音节上添加重音或者次重音符号,以保证单词打头非重读音节的个数不超过一个。
如下图所示,以下八种添加的方法,都能够把错误改正过来(下图八种情况下的语调,将会在本文第七项内容中进行分析):
那么在这一步的分析当中,我们应该以哪一种添加的方式为准呢?这就涉及到英语音标中,重音和次重音符号交替出现的倾向性问题。
具体来说,英语单词的音标当中,比较倾向于从后往前,先出现重音记号(也就是调核),然后随着音节个数的增加,再出现次重音记号,之后若再增加音节则再出现重音记号,依此类推不断地成周期性的交替出现重音和次重音记号,使得单词读起来响度强弱交替比较好听,如下图的单词所示:
不过需要强调一下,这仅仅是一种倾向而已,并不是强迫性的规则,两种符号不交替出现也是可以的,如下图中我们提到过的单词:
因此,由于音标[seɪ rɪ 'bæ kɪt]中已经出现了一个重音符号,我们按照图4-16中第4种情况所示,在[seɪ]的前面添加一个次重音符号(当然,在[rɪ]前面添加也可以,这里只是为了方便讨论),音标就变成了[ˌseɪ rɪ 'bæ kɪt],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进行分析了:
首先,从响度上看,从后往前倒数第一个音节[kɪt]和第三个音节[rɪ]是非重读音节,所以它们是基本响度,不必在音标的下面再另行标记响度辅助记号;
而从后往前第二个音节['bæ]前面有重音记号,所以是二级响度,需要在音标的下方标记出二级响度的辅助记号“«”;
对于新增加的,倒数第四个音节[ˌseɪ],由于它是一个次重读音节,所以是一级响度,我们在音标的下方标出一级响度的辅助记号“‹”。因此,添加响度辅助记号后,如下图所示:
其次,从音调上来看,从后面往前,第二个音节['bæ]是“调核”,我们前面分析过,从调核到单词结束的两个音节['bæ kɪt],音节的音调辅助记号分别是“1”和“0”。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的是,添加了次重音符号后的[ˌseɪ rɪ]部分,它的音调应当怎么处理。
由于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引入“分组模式”的概念(具体讲解见本文后面的第六项内容),对于形如上述['bæ kɪt]和[ˌseɪ rɪ]这样的音标(或音标的组成部分),即打头的音节是重读或次重读音节,并且后面还跟随着非重读音节(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没有),出现在音标中的下述位置时,可以用下面的规则来统一地确定其中各个音节的音调:
一来,从出现的位置来看:
对于其中的重读音节,它不能是音标的倒数第一个音节(因为如果是倒数第一个音节,前面讲过“调核”的知识,它的音调直接就是“4”声,不需要再用其他规则来确定);
对于其中的次重读音节,音标从后往来前来看,它必须出现在“调核”之后,如果出现在“调核”之前,就不能适用这里的规则(这种情况的音调确定规则,会在后文“分组模式”的内容中进行讲解),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来,从各音节音调的确定规则来看:
符合上述位置条件的音标(或音标的组成部分),打头的重读或次重读音节都是读类似汉语的一声(音调辅助记号为“1”),后面跟随着的非重读音节(可以是一个也可以连续跟多个,也可以没有)要依次降低音高,并且都读成类似汉语的轻声(音调辅助记号为“0”,如没有非重读音节,则无需标记),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实这四个音节的音标[ˌseɪ rɪ 'bæ kɪt]中,倒数第一和第二个音节['bæ kɪt]的声调,本身就可以用这条统一的规则来解释,只不过在前面我们是用“调核”的相关知识来进行讲解的。
因此,对于前面的[ˌseɪ rɪ]部分,从后往前看它出现在调核之后,所以它的音调走势实际上和['bæ kɪt]是一样的。当然,其中的['bæ]部分和[ˌseɪ]部分的响度还是有差别的(前者为二级响度,后者为一级响度),这个我们前面分析响度的时候已经说过了。所以,在音标上方添加音调辅助记号后,如下图所示:
再次,从音调走势示意图上看,音标正数第一个音节[ˌseɪ]以声调“1”的平调开始,然后第二个音节[rɪ]音高下降发轻声“0”,第三个音节['bæ]继续降低音高且音调为“1”,第四个音节[kɪt](也就是音标结尾的音节)的音高也下降发轻声“0”结束,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的示意图:
完成了上面四步的分析,实际上我们已经将音调的变化规律揭示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继续来添加音节:
第五步,我们在前面再增加一个音节,比如我们增加音节[ə],这样一来音标就变成了[əˌseɪ rɪ 'bæ kɪt],由五个音节组成。
上面这个音标当中,从前往后,音标打头只有一个非重读音节[ə],按照上面第四步中所介绍的规则(打头非重读音节的个数连续不能超过一个),这样书写出来的音标就已经是正确的了,我们可以直接来进行分析。
实际上这个音标的倒数第一至倒数第四个音节[ˌseɪ rɪ 'bæ kɪt],和我们在上面第四步中分析的音标是一样的,这里不再赘述;
而最后增加的这一个音节[ə],是单词打头的唯一一个非重读音节,我们在前面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对这种情况也进行过两次分析了,它的响度是基本响度,“3”声的音调,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写出整个音标的分析结果:
看到了吗,有了前面的第一步到第四步的分析结论,现在的分析已经越来越轻松了,我们可以再增加一个音节看看:
第六步,我们在前面再增加一个音节,比如我们增加音节[baɪ],这样一来音标就变成了[baɪ ə ˌseɪ rɪ 'bæ
kɪt],由六个音节组成。
还是那句话:“但是,仅仅这样来书写音标是错误的!”
至于错误的原因,我想读者已经知道了:
从前往后看,音标打头连续出现了两个非重读音节[baɪ ə]。所以按照重音和次重音交替变化的倾向性,我们可以在[baɪ]前面添加一个重音符号(也可以有其他的添加方法,这里只是为了方便)来改正这种错误,把它变成['baɪ ə ˌseɪ rɪ 'bæ
kɪt],这样就可以进行分析了。
与第五步的情况类似,音标的倒数第一至倒数第四个音节[ˌseɪ rɪ 'bæ kɪt],实际上我们前面已经分析完了,而倒数第五和第六个音节['baɪ ə],按照我们在第四步中介绍的规则,它们的响度分别是二级响度和基本响度,音调分别是“1”和“0”,整个音标的分析结果也可以直接写出来,如下图所示:
这样,通过前面六个步骤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音标中语调变化的规律性了,如果我们不断地增加音标中音节的数量,响度和音调都会呈周期性的变化。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片,来总结一下降调读法下,三种音节(重读音节、次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和可能出现的四种音调(“4”,“1”,“0”和“3”)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次重读音节出现“0”声调的情况,将在第六项内容中进行讲解):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要问:你说的这个是非常规律变化的情况,你前面也说过了重音和次重音符号的出现也可以是不规律的,而且上面的表中,音节类型和音调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不是确定的啊,具体到每一个单词又应该怎么办呢?另外,你前面说过的每个音节的时长问题你还没有说啊,是不是应该解释一下呢?
先不要着急,时长(包括“音节分组”)的问题,我们在后面的第五项内容中,会进行详细的解释,而上面的第一个问题,需要在学习了后面第六项内容中的“分组模式”之后,才能进行解释,并且“分组模式”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不过在开始这两部分“重头戏”之前,我们可以先放松一下,对前面第四步中所介绍的规则的后半部分,即:
“…音标从前往后看,不允许出现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非重读音节打头的情况。”
进行一下简单的说明(规则的前半部分,在前面介绍调核的时候已经解释过了,这里不再重复),因为我平时看到的很多网络资料,甚至一些教材的单词注音中,时常会出现违反该规则的错误。
首先,我们回想一下第二步中,错误的双音节音标[bæ kɪt]。
先不考虑缺少调核的问题,这样将两个非重读音节放到一起,不用符号对两者的音调和响度关系进行说明,我们无法知道它们之间的语调关系是什么样的,而两个以上(三个或更多)的非重读音节放到一起,这个问题就会更加严重。
所以,对这个音标进行改正的时候,需要加入重音或次重音符号,来说明它们之间的语调关系,但是考虑到前述调核的因素,在改正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加入一个重音符号;
其次,在第四步中的错误音标[seɪ rɪ 'bæ kɪt],我们如果从后往前看,分析到['bæ kɪt]部分的时候,响度和音调都是可以分析出来的。
而当我们分析完['bæ kɪt]后,余下的部分[seɪ rɪ],它实际上和上面错误的双音节音标[bæ kɪt]是一样的,也是将两个非重读音节放到一起,没有用符号对两者的音调和响度关系进行说明。
只不过因为整个音标中已经存在调核['bæ]了,因此我们在对[seɪ rɪ]部分添加重音或次重音符号改正的时候,不再强制性的要求加入一个重音符号,因此我们前面在图4-16中说过,有八种改正的方法;
再次,对于第六步中的错误音标[baɪ ə ˌseɪ rɪ 'bæ
kɪt],情况也是类似的,我们如果从后往前看,分析到[ˌseɪ rɪ 'bæ kɪt]部分的时候,响度和音调也都能分析出来,而余下的部分[baɪ ə],它与前面的双音节音标[bæ kɪt],所犯的错误实际上也是一模一样的。
综上所述,上面的规则实际上要告诉我们的是:
当我们从后往前分析音节的音调和响度时,如果最后余下的非重读音节的数量等于或多于两个,由于没有用符号(重音或次重音符号)对它们之间的音调和响度关系进行说明,因此是错误的。
单词音标中若出现违反前述规则的错误,会造成这连续多个(两个及以上)非重读音节根本无法正确地读出来。
但是,该类型的错误在各种印刷物及网络资料中(尤其是网络资料中)却非常地常见,甚至可以说其数量之大,令人咋舌!
比如,在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个,“错的稀里哗啦的”视频里,在对重音符号一顿乱解释之后,提供了单词referee的音标让学习者去练习,里面却把音标给写错了,具体如下面的截图所示:
可是,该单词在字典中的所显示的音标却是如下图所示,明显视频中在英式注音上,对单词打头的音节,遗漏了次重音记号: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上面的图片中可以看出来,制作者能够将美式音标抄写对,只要稍微对照一下英式音标,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错误,这说明该视频的制作者,不仅不懂英语音标的书写规则,而且还极其马虎。
再比如,我曾经在在网上下载了一个英语专八的词汇表,里面将单词acrimonious的音标书写为:
可实际上,《剑桥英语发音字典》中的注音却是如下图所示:
这明显是网络资料的提供者,在将音标录入表格的时候,遗漏了最前面的次重音符号。
再举一个例子。
我们平时使用金山词霸、有道词典以及百度翻译等网站查询单词的时候,它们所提供的音标,实际上都来自于一个叫做“海词词典”的网站,而该网站所使用的音标叫做“海词音标”。
“海词音标”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很多音标是由计算机生成的,缺乏人工的审核和校对,造成其中的错误量巨大。(关于海词音标的介绍,可以看一下本人视频课程中第24课视频4(B站链接为:第24课 教师课程:四种音标比较分析(视频4))中的相关内容)
比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单词biodegradability,如果你在网络版的金山词霸中检索这个单词,它所提供的音标如下图所示:
该音标将连续多个非重读音节放在了单词的打头位置,明显就是计算机所生成的错误音标。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本人将单词portfolio(公文包)以及它的复数形式portfolios,分别输入到网络版的金山词霸中,返回的结果居然如下图所示:
由于现在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是在使用网络字典查询单词,故“海词音标”的使用实际上非常的广泛,因此希望本文的读者在日后使用网络查询单词的时候,能够对其中的问题多加注意,否则极其容易出现发音的错误。
此外,不仅仅是在网络资料中,甚至很多知名的英语语音教材中,都存在类似的错误。比如,在屠蓓老师的《英语语音》一书中,将单词international的音标印刷为:
但是,字典中所提供的单词international的音标,却是如下图所示:
很明显,这是教材在印刷的时候遗漏了一个次重音符号。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要吹毛求疵地挑屠蓓老师书中的印刷错误,只是想提醒一下大家这种错误的普遍性,以便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
好了,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言归正传,来看看我们第五项和第六项内容的重头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