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篇旧文纪念东坡先生

              浅谈东坡之“真”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得天下无一不是好人。”这是苏东坡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个平和的人,真诚的人,更是一个自然而自由的人。他什么人都可以相处,什么人都可以与之成为朋友,他对人从不设防,总是以一颗诚挚的心对待所有人,甚至他的政敌。哲宗时期,古稀之年的他被章惇等人害得月余内连降八级,被一贬再贬,直至贬无可贬。但是,三年后,当徽宗即位,旧党被重新启用,章惇步入他的被贬谪后尘,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对章惇报以很大的同情,以“海康风土不甚恶,寒热皆适中。舶到时,四方物多有来。”安慰章惇的儿子章援。康震老师说“由此可见,东坡先生这是有超乎常人的气度”,但窃以为,这不是气度的问题,这是东坡的本性,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简单纯粹的“真”人。他之所以能赢得众人的爱戴,尤其是他的朋友们和普通百姓,甚至政敌的爱戴,除了非凡的诗词书画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生坦坦荡荡,毫不做作,总是率性而为,可以说,他的一生就是本性流露的一生,就是最真我的一生。

以真诚之眼观物

    傅雷在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说:“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虚心、更勇敢、更坚韧。真诚需要很大的勇气做后盾。”作为诗人、画家、书法家的文学艺术大家,苏东坡是足够真诚的,他总是以艺术家的眼睛审视观察自然中的一切可资歌咏赞美的事物,他的眼中所见皆是至美之物,像宝玉眼中的众女儿一样皆为珍品。在杭州,与几个好友一同泛舟西湖,他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西湖的景致总是那么美好,晴空时,湖面金光点点,潋滟的水光倒映着青翠的山色,一派安逸祥和的美丽画面;雨天时,细雨蒙蒙,烟雨笼罩着整个湖面,山光与水色都陶醉在一片空蒙的雨雾里,像天上仙人修仙的空濛所在;这么美的西湖,多像越过的美女西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是那么明艳动人。西湖的美自古就有人歌咏,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在西湖,但是,若没有东坡先生这一西施之比,她也只不过是一处怡情悦性的景致所在罢了。王国维先生说:“大家之作,其言情必也沁人心脾,其写景必也豁人耳目。”苏东坡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不是一般凡夫之爱,他的爱是发自心底的,是独特的,当他泛舟西湖,看水波荡漾,赏水色千里,他的心底那颗诗心开始涌动,他想到了雨天泛舟西湖时她的迷蒙之美,于是,一个绝世的美女从她的心底跳脱而出,他激动得大声歌咏:“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古代四大美女,为何东坡想不起貂蝉、昭君、贵妃玉环,而偏偏脑海中涌出的是浣纱的女子西施,仅仅因为她们都姓“西”吗?仅仅因为西施沉鱼之美与水有关吗?还是因为西施的女德之美也是东坡深深赞叹的呢?管他呢,总之,在一呼一吸间,当西湖的美全部扑面而来的时候,东坡的心里愉悦之极,兴奋激动之极,从此,最美的歌咏西湖的诗篇诞生了,从此没有见过西湖的人也知道了杭州西湖就是绝代佳人西子无疑。若说,东坡歌咏西湖之作对于西湖的爱是源于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之美,那么,让西湖的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美统一,让西湖之水不去祸害百姓,具有了儒家士人兼济天下苍生、造福一方百姓的疏浚河道,修建苏堤,则彰显了他对于所爱之物的一种纯粹完整的情感寄托。试想,如果今天的西湖光有外在的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没有良好的“德行”,总是借自己的水势危害一方,她的美名怎能流传到今天。所以说,东坡对于西湖的爱,不是单纯的诗人对于自然之景的纯粹简单的感官之爱,还有寄希望于她真正兼有利益大众的道德之美的助其完善品德之爱,这种爱是完整的爱,是真正的大德之爱,而这种爱的行为背后体现出的是东坡先生完整至真的对自然之物的疼惜与爱怜。

作为一个诗人,他的眼睛里皆是绝美有生命之物,“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无论是早春水中游动的鸭子,欲要上岸的河豚,还是夏日里含露绽放的荷花,空中飞翔的白鹭;亦或是秋天里挂在稀疏的梧桐枝丫间的缺月,飘忽在夜空里的孤鸿。东坡都赋予了他们人的情感与意象,他们已经不是简单的自然之物,而是附着上了东坡先生那时那境中的兴发感动:快乐欣喜、怡然自得与孤苦寂寥,那种感动是东坡独有的,无可替代。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种着色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真切的情感体验,是审美的感发过程,是诗人心中一个情感世界的营造,没有矫揉造作,语言脱口而出,每一首诗词都能给人带来感动与感发的力量,激荡性情,不能自已。

以真诚之心入世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第十七、十六条中指出:“读东坡、稼轩词,需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尤东施之效捧心也。”东坡稼轩的词为什么读来给人一种昂扬向上旷达不服输的精神鼓舞,不是因为他写词的手段或技术高超,而是因为他们两人性格当中本身就具有的那种达观乐天、豪放旷达的生命本性,尤其是东坡,更是无数人失意时怀念和自我安慰的镜像。

《道德经》中第二十二章有言:“曲则全,枉则直。”有缺陷才能向更为完整的方向发展,有坎坷才能向更加顺畅的方向前进。世事难料,不是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处下”是常态,如何应对直面“处下”的局面,以真诚之心入世,才能实现突围呢?苏东坡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经过乌台诗案后,他的人生可谓走入了困境,他也彷徨徘徊,也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像陶潜一样过隐居的生活,不去管党派之争,百姓民生,只携带一壶酒,寄情山水,浪迹天涯。但是,从祖父那里继承而来的豁达乐观的本性造就了他能在困境中求得一线生机的能力。无论是被贬黄州期间,还是之后的惠州、儋州,他都始终以一颗达观的心从生存的环境里寻找出路,不断实现突围。

在黄州时,他陪着太守去打猎,看着别人在雨中狼狈的模样,他放声吟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明知道自己的仕途将是风雨交加,甚至雷鸣电闪,但他仍旧选择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在疾风骤雨中前行,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除了东坡很少有二。在惠州时,他作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被贬偏远的惠州,他没有怨天尤人,像很多文人一样抱怨自己命运多舛,时运不济,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谋生:都说罗浮山下很荒凉,但我却觉得这个地方一年四季都是春天,你看柑橘、黄梅次第先后成熟,你们到哪里能吃上这么新鲜的荔枝呢,我一天就能吃到三百颗,这么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到哪里去找,我就此长久居住吧,作岭南人真的很好!如果说在惠州还有家眷陪伴,亲人关照,年老的东坡还能享受到儿孙绕膝、家庭团圆的快乐。那么,当他只带着小儿子苏过经过一路颠簸到达瘴气横行、百虫出没的蛮荒之地儋州时,他是抱定了死亡之心的,因为不仅年老体衰,而且衣食也没办法保障,他甚至已经决定到海南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购置一块墓地、一个棺椁。但他硬是凭着对生活真挚的热爱,与坦然真诚的现实接受,度过了难关,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有滋有味。有诗为证: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的斗柄已经转得很低,连绵的阴雨天气终于过去了,天开始放晴了。是呀!这云开月明的景致究竟是谁人安排、谁人点缀的?原来天的辽远澄碧,海的碧蓝无边原本就是这样的,哪需要旁人来点缀与安排。我原来还想像孔子“乘桴浮于海”一样退出官场,不与那些无聊愚昧的蔡京、章敦之辈同流,现在看来也不用了,因为我已经听到了黄帝《咸池》乐曲温润的琴声了。如今天下太平,尽管我被贬到这蛮荒之地经历九死一生,但是我也没有丝毫怨恨之心,这样奇绝的游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是没有过的,何不好好体验享受呢?

任何人,但凡遭遇困境,必然会灰心丧气,生发出反抗的强大力量。但是,东坡没有,他也知道自己是“九死一生”,历经磨难打击空前,但他一反人之常情,以坦坦荡荡的襟怀接受命运所给予自己的一切:“九死南荒吾不恨”,他为之献身的国家朝廷抛弃了他,背叛了他,他却始终对其牵挂于心,不仅不恨,还因“粗识轩辕奏乐声”而喜;“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他为了国家社稷倾尽了心力,政敌们却网络罪名将他一贬再贬,他不仅不怨,反而说自己“清者自清,无需言说”,这样的一种坦荡襟怀,随遇而安,任由命运之流裹挟而始终能“随波逐流”的处世心态完全是一种纯婴儿乎的赤子之心状态,他不是以刚强与倔强对抗打击,而是以水的柔弱姿态应对一切狂风暴雨的袭击。世界虐我千遍,我依然爱他的初心不改。这就是苏东坡的伟大,苏东坡的赤子情怀,不知道何为怨,何为恨,只知道顺应“时势”,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活下来,快乐的活下来。“这就是苏东坡的超越,他用自己的心灵的博大接受自己的人生的风雨。在顺境中不飘飘然,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这一切,他这种内在的蜕变,也是走过一段痛苦的历程的。他天天都身在痛苦中,他不被痛苦所压抑,在痛苦中始终能保持生命的敞开,这就是他的乐观与豁达”刘广文老师如是说。

以真诚的心面对生活的一切凄风苦雨,一切磨难打击,接受它,超越它,完全的敞开自己,以恢弘的气度,还身心一种自由,这就是苏东坡,一个至真至诚的打不倒的诗人东坡。

以真诚之情待人

   东坡的真诚魅力除了他的达观乐天心态,对生活始终保有的热爱情趣,更重要的是无论在哪里,身在何种处境,他都将自己的生命无私而真诚的奉献给了百姓和国家。无论是身在朝堂之上,还是穷困潦倒,衣食不济的被贬期间,他的眼里心里装着的始终是黎明百姓,国家社稷,他不会因党派之争而无视百姓的利益,去逢迎那些政客,也不会因自己穷困潦倒,无权无势而无视百姓的疾苦。为了体察民情,他常常走访民间,在徐州任上时,曾有诗为证:

浣溪沙

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初夏时分,簌簌的枣花落满衣襟,东坡站在一棵枣树下歇息,从村子里传来蚕农抽丝劳作的机器轰响,这声音传遍了整个村子,是那样悦耳动听;不远处,一个老农正牵着一头黄牛站在一棵古老的柳树下卖黄瓜。听到看到这乡村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身为地方长官的东坡无比欣慰,他暗自笑笑,看看自己酒喝多了困倦昏昏欲睡的疲惫样,再望望挂在天空热辣辣的太阳,顿时感觉口渴难耐,心想,要是能喝杯茶该有多好,本想去路边的人家讨要一杯,又怕打扰到了人家。多么生动的一首乡恬静的村小憩图,这在豪放的东坡笔下是不多见的。王国维先生说:“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首诗之所以如此恬淡雅静,读来清新朴素,一如那牛车上的黄瓜一样爽口,除了东坡高超的语言脱口而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对百姓的那颗真诚无私的仁爱之心。

从诗的题记可见,这首诗作于公元1078年春,东坡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到石潭谢雨的路上。作为一个时刻心系百姓的地方父母官,当看到求雨得雨后,百姓们生活无忧时,东坡的心里获得了安慰,于是,一首赞美北宋时期国泰民安的乡村小景诗就诞生了。其实,在徐州任职期间东坡的爱民之心如此,在惠州,作为被贬的一介平民,他看到农夫满车装着谷子去向当地政府缴纳捐税,却因为谷价下跌,政府拒绝收取谷子,他便给当地的长官陈之才写了一封言辞肯切的信,请求当地政府体恤民情,调整收谷价格;另外,他还在惠州兴建桥梁,重建坟冢,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和爱戴。

东坡不仅时刻关心百姓的安危和疾苦,他还特别体恤民情“敲门试问野人家”,一个“试问”就写出了东坡口渴却又怕扰民的矛盾心理,以及他的仁爱之心。于是,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在黄州时所做的那首“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百姓他不舍得打扰,家童他依旧不舍得打扰。他就是这样总是以一颗“反求诸己”的心要求自己,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态来理解他人。

在宋朝,东坡是大才子,是大名人,他的名字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因此,向他讨诗者甚多。尤其是歌妓求诗,他更是毫不迟疑,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记载:“十之八九歌妓求诗时,他毫不迟疑,即提笔写在披肩上或纨扇上。下面即是一例: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这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苏东坡,他对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都很好。对他的亲人更是如此,与弟弟子由既是兄弟,又是朋友,那首著名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是思念弟弟的杰作;而对妻子王弗的悼词更是写得情真意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站在十年的时空之外,理性的回望十年前与妻子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细致入微处表现出的是东坡对妻子刻骨铭心的爱与思念。这种“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的脱离现实之外的再回味,更有一种深刻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对亡妻如此,对晚年陪伴自己左右的侍妾朝云,同样寄情很深,传说当朝云唱起那首“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而悲从中来时,东坡的感伤也不少,而当不久朝云去世后,东坡更是常常与她在梦中相见……

如果说,同情普通百姓、爱亲人友人是人的本能,那么宽容一心迫害他的人,包容他们的过失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这更是东坡赤子之心的真正所在。似乎他天生不知道什么是“恨人”,面对章敦的迫害,他不但不记恨,反而在给他的儿子章援的信中表达了关心。与政见不合的王安石、欧阳修更是成为至交好友,甚至有段时间还准备与王安石比邻而居。这样没心没肺的东坡怎能不让人怜爱、钦佩、敬仰。

康震老师说:“在苏轼的身上,有李白旷逸超凡的神仙气,有杜甫执着坚守的忠义气,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风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情怀。”林语堂先生对他更是称赞有加:“他的诗词文章,都是有感而发,自然流露,顺乎天性;他一直卷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乎于蝇营狗苟之上;他不起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莫不真笃而诚恳,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而这一切的赞誉如果归结到一个字,那就是“真”。他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本心,本性,毫不做作,毫不掩饰,他以一颗至诚至真的心爱人,他在临终时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我们要说,他坦坦荡荡在时间走了一遭所创造的财富不仅福佑过他生活着的宋朝的人们,同样照耀着今天的我们,勉励我们以一颗真诚质朴的心对待活着的每一天,“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参考资料:王国维《人间词话》

 林语堂《苏东坡传》

康震《康震讲苏东坡》

刘石《苏轼词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