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用盐腌了十来只知了猴,放进冰箱冷藏,到今天腌到正好,趁中午用蒸蛋器蒸熟,带到单位做下午小食。
知了猴这玩意儿,喜欢的人趋之若鹜,不喜欢的人避之不及,我向来认为,它与榴莲有一拼。
小时候,知了猴都是野生的,不存在养殖这一说。
夏季雨后的傍晚,是知了猴大量爬出地面的时候。摸知了猴,我有专业工具,一把小铲,一只小桶,一支手电筒。
通常是在傍晚六七点钟去摸第一轮,这时要从地面看起,平整的地面上,露出一个个边缘很薄,像小指甲大小的小洞,极有可能就是知了猴从地下去往天空的通道。当然也有错的时候,也有概率可以从洞里掏出癞蛤蟆,少数还会有蛇。下铲要稳准狠,因为知了猴在往上爬的途中遇到外力,会向下滑行,地下的洞深不可测,一旦滑下去,再挖上来的可能性就不大了。所以,有经验的老手都会在距离洞口七八厘米处下铲,铲子要以45度的角度准确而快速的切入洞口下方,以防猎物下滑逃脱。挖出来的知了猴放进小桶,倒点水进去,就进入休眠状态了,既不会马上死掉,又不会乱爬,还不会马上蜕变,实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办法。
到晚上八点以后,还可以再去树林转一转,此时逃过第一轮的知了猴,都已经爬到了树干或较高的草上,拿手电筒从低处到高处照一遍,又能收获不少。树干上有时也会爬着大个的金龟子,如果不用手电筒照一下,很容易误认。
小时候电视台节目有限,玩伴们夏天晚上最大的乐趣就是摸知了猴,吃罢晚饭拿着手电筒和罐头瓶几个人搭伙就出发了。天道酬勤,这个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我属于既爱吃知了猴,又不甚勤快的人,别人去摸知了猴的时候,我是要躺在凉席上吹着电扇看闲书的。所以每天收获都很少,听说谁昨晚一个人摸到一百多个,或者听说一家人出动,走出五六里路去,摸到了四五百个,心里的羡慕劲儿就不用提了。
近些年来,野生的知了猴已经不多,但是养殖的大量上了市,从六月下旬,可以卖到七月底。野生的知了猴四年破土,而养殖的据说两到三年就可以爬出来了。野生的个头小颜色发黑,养殖的偏大颜色发黄。
养殖户会购买带有虫卵的树枝,埋在树林里,称之为“种”知了猴。这也是个新鲜词,以往只听说过种植物,现在人们见识多了昆虫也可以种了。
住在农村的亲友们,也有尝试着自己“种”的,秋天的时候,被知了下过卵的树枝,早早的就会枯萎,从树上脱落,懂的人就捡回去埋在自家树下,待四年后收获。
我不清楚南方的朋友会不会喜欢吃这种面目狰狞的虫子,在北方,尤其是山东河南河北这一带,知了猴还是很有市场的。做法也很多,最普遍的是油炸,其实任何可吃的虫子,只要经过油炸,都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比如蚂蚱、蝎子、豆虫。我还吃过几种不同做法的。
水煮:水中加入花椒、大料、辣椒、味精、盐,煮开五分钟即熟。特点:速度快,但是调味品的味道压住了食材的味道,需要扒皮,而且水叽叽的,不算好吃。
干煎:少量的油,边煎边用锅铲压平,比油炸用油少,相对健康。特点:口感一般,不够酥脆。
裹面糊油炸:裹薄薄的面糊下油锅,出锅后撒孜然粉、辣椒粉。特点:味道好,而且不会破坏食材本身的味道,美中不足是外壳不脆不好嚼。
蒸:先用盐腌至入味,上锅清蒸,开锅后十分钟左右即可。特点:味道好,需要扒皮。
我曾结合各种方法之长尝试着做过,先腌后蒸,扒皮后裹面糊油炸,出锅撒调味品。果然十分不错。唯一缺点就是费工夫。
知了猴和蜕变后的嫩知了,前后差不了多少时间,口味却大为不同。嫩知了最大的好处就是做着方便吃着也方便,但是一旦蜕变,肚腹就是空的了,口感变差。但有些人是喜欢的。在我老家,蜕变了的知了一旦变黑变硬,就不中吃了,好像有些地方也有特殊的做法可以让它好吃,不得不佩服。
知了猴的价格高昂,现在卖到一百多一斤,划着八九毛钱一个。赶超基围虾、比肩大闸蟹。再贵还是要囤一点在冰箱里,隔三差五的拿出来点解馋,一直吃到中秋节,夏天才算真的过完了。
有知了猴可以吃,觉得夏天也不那么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