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连线的是一位九岁孩子的妈妈,孩子现在上三年级换了老师,感觉学习有压力,不愿意去学校。妈妈问孩子上一二年级时候的感觉?孩子说原来也有开心和不开心,现在有些题感觉太难了,学不会。
妈妈说孩子不去学校的导火索是有一次老师提问,孩子回答不上来,老师惩罚他抄课文,孩子哭了,后来就不愿意去上学了。一二年级也出现过不想去学校的现象,最多是半天,那只是偶尔现象,开始上三年级时候还挺积极,自己起床穿衣,国庆节发生这件事儿之后就不想去学校了。
院长向妈妈了解孩子爸爸怎么看待这件事儿?妈妈说“鱼缸理论”他们也知道,观念一致,调整孩子是一方面,关键是大人也要调整和学习。妈妈说最近一个月环境和语言方面也进行了调整,但收效甚微。说他儿子碰到不顺心的事就爱发脾气哭闹,王院长指导哭闹的时候就用“哭闹流程”。
妈妈说她做了孩子哭了就陪着,等孩子没情绪不哭了给孩子讲道理。王院长问最重要的一句话你说了没有?妈妈忘记了,请教院长是什么话?院长回答:“孩子,在咱家不开心了想不明白的时候是可以哭的。说完了就可以做自己的事,就按这个流程走。万一怕忘了可以拿着笔记本看。这个孩子敏感,脆弱,平时表达要么退缩,要么对抗。现在重点不是孩子上不上学问题,现在重点是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重新疏导孩子的问题。趁着九岁年龄不算太大,但家长应该清醒认识到九岁都开始不上学,是多吓人的一件事!家长现在可以从三个大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大方面:直面孩子哭闹任性不安这件事。讲的这个方法不但对孩子有效,对于中年人特别倔强,任性情绪化的都有效。跟养狗一样,你不训练它都来回拉,来回尿,这都是一样的。对于孩子哭闹任性问题,一是让孩子学会用嘴表达,而不是用生气和情绪表达,他不会表达了启发他让他用嘴表达,你说出来他内心的感受,问他是不是这样?鼓励孩子用嘴表达,二是严格按照“应对孩子哭闹不安的流程”。
第二大方面,就是不上学了,不能把家里弄的可美可舒服,有一种现象是孩子一不上学家长都不敢惹他了。家长像“太监”和“宫女”一样在伺候着一个“皇帝”,时间长了这个“皇帝”更不想上学了,因为家里太舒服了。家长太小心翼翼。现在要让孩子做家务,替爸爸妈妈干活,买菜,择菜洗碗之类反正要干点啥。
妈妈说现在生活中让孩子照顾猫,让他读课文,计划执行过程中孩子又不想做了,哭闹着要和朋友出去玩儿,妈妈没有妥协。院长指出来应该还按哭闹流程走,千万不能改流程,不要讲道理,讲道理他也不会听。总体来说不上学应该有不上学的样子,也得遵守约定,有些约定实在遵守不了的话,可以降低标准。
妈妈说聊其他可以,就不能谈上学。院长说不愿意谈可以先不谈,不能老是针尖对麦芒,比如:孩子不起床非让他起床,想玩儿游戏就不让你玩儿,不上学就得去上学,针尖对麦芒啥都坚决不了。
第三个大方面,团结老公,让这个家庭更温暖更有意思,让孩子能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支持。
说完这几方面,家长马上就有了调整的方向和方法。听起来方法很简单却很实用,简单落地实操生活化,简单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能从别人的歌声里听到自己的声音,能从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我的儿子也是九岁同样有哭闹不安的现象,赶紧记录下来借鉴。每天的连线都让我和直播间收听者收获满满,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