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 取得成就的真正要素是什么呢?为什么有些人无法达到自己期望的高度,而有些人却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就呢?
我在前面两天的阅读总结中谈到过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及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者重在证明自己的能力水平,认为付出越少的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情就证明他们越聪明,因此很多时候他们会放弃努力。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努力不代表自己不聪明或者很脆弱,而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因此他们都热衷于迎接挑战。
大学是一个聚集了很多高中聪明的学生的地方,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会表现出很焦虑的心态,因为他们害怕会被摘下,成为平庸之辈,他们经常会死记硬背知识以期望通过考试。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擅长于串联所学知识点,每次考差了,都会认真审视自己的错误,他们的目标是获取新知识,而非通过考试,通过考试只是一个副产品,因此他们能对某一门课程保持持续的动力和新鲜感。
许多人认为天赋决定一切,其实不然,天赋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好的天赋不代表我们不能在某一领域成功,比天赋更重要的是无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对挑战的搜寻。杰克逊·波洛克被称为20世纪最优秀的美国画家之一,并为现代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但是很多人都知道他与生俱来的天赋并不多,他能有如此成就,完全归功于他对待艺术的持续努力和热情。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我们能做的事情远比我们曾经认为的要多得多。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终身成长》的第三章很触动我的一个点。
夸奖和标签的危险性
我们先来看下两种不同的赞美:
A. 哇,你这个成绩真棒,你在这方面很聪明
B. 哇,你这个成绩真棒,你一定非常努力
A是他人能力的夸奖,B是对他人努力的夸奖,而对能力的夸奖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给他人贴上“有才能” 、“杰出”的标签,这会导致大部分被夸奖的人逐渐害怕面对挑战,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害怕别人对自己的才能提出质疑。相反,对努力的夸奖可以让他人勇于挑战可以让他们获得新知识的任务,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困难意味着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实生活中除了正面标签之外,还有许多负面标签(否定标签)。这些标签都会唤起人们心中的刻板印象,会扰乱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思绪,阻碍能力的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去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正确理解偏见——只是别人对自己的一种看法而已,学会从偏见中搜寻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点,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