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日记—洛宝儿带给我关于“快”与“慢”的思考

“快点起床啦,要迟到啦!”

“快点穿衣服,快点洗漱,快点吃饭,要迟到啦!”

“快点走啊,不然要迟到啦!”

“快点写作业啊,你看看都几点了?又要熬夜啊,明天早上又起不来了!又得迟到了!”

“快点睡觉吧,不然明天早上又起不来了,又得迟到了!”

这些对话,这样的场景,是否每天都在重复上演呢?

我想大多数的家庭,应该都是曾经上演过或正在经历中,尤其是孩子刚上小学时,早上的起床叫醒任务,更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我们家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家长就像一个喋喋不休的催人机器,不停的在孩子耳边,催促着,唠叨着,叫嚣着,而孩子依然在无动于衷。

我曾经一度丝毫没有觉察到,直到某一天,女儿很认真的对我说:“妈妈,你可以不要再催我了吗?你一让我快点,我就会自动屏蔽掉你的声音,所以你越大声喊,我就会越听不见的。”

慢慢的我开始尝试用柔和的声音,舒缓的音乐声开启早上的叫醒服务,待她醒转,会问她睡的怎么样?有没有做什么美梦?女儿的起床气渐渐的小了很多。

在评估时间可控而且来得及的情况下,我会有意识的把“你快点,要来不及啦”,调整为“不着急,来得及,慢慢吃,骑车慢点”这样的字句。经过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我不再焦虑了,我不再急匆匆了,女儿似乎也越来越自在,没有强烈的和我进行对抗了。

女儿上二年级下学期时,我给她报了午托,女儿开始的时候非常的排斥,哭闹,抗拒。因为午托班吃完饭要上一节测试课,她的玩耍和做手工或者看电视的时间被剥夺了。

女儿多次的和我提出要求,让我是否可以每周给她放松一次,就是可以接她回家休息,我开始都是明确的拒绝掉了。因为老师或者家人朋友,也包括我自己,都会认为,一旦开了这个先例,她就会变本加厉的提出更多的要求,这样她就会更加的不适应,更加的不独立。

三月末的时候(周六周日的时间),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参加了九型人格的地面团体疗愈课程,我学会了要临在,觉察。

参加完活动的第二天是周一,早上我们一起骑车去上学的路上,女儿又和我提出了,中午能否去接她,“不行”两个字我马上就要脱口而出了,我忽然想到老师说的要临在,要回归当下的状态,体验当下的感受,我想了一会儿和女儿说,中午你先去托管班吃午饭,我安排一下我的学习课程(我正在准备考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咨询师证书),我会认真的考虑一下你提的要求的,现在妈妈没办法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中午的时候咱们再看情况而定。

中午的时候,我偷偷的到了女儿的托管班,等她吃完饭,我突然出现在了她班级的门口,她看到我的那一刻,高兴的跳起来,女儿说以为我肯定不会同意她的要求了。我没有带她回家,而是一起骑车到河边晒了半个小时太阳,然后坐在河边聊天,直到下午上课的时间快到了,我送她进校门,她第一次边走,边回头和我挥手告别,以往我送她进校门,都是头也不回的走进去的。

虽然女儿还会表示不想去托管班了,太累了,但基本都是发发牢骚了,偶尔也有闹脾气的时候,我不再像以往的处理方式,强硬打压拒绝,而是尽可能的共情她,思考她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她的需求是什么?

当然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因为我很容易被孩子的表层情绪影响,当她撒泼打滚,犯浑的时候,我本能的只想吼叫训斥,甚至是动用武力来镇压。我想快速的平息掉她的坏情绪,也想快速的让自己清净,更多想的都是如何才能让自己释放愤怒,却没有想孩子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

当孩子赖床,作业拖拉时,我们催促着,吼叫着,其实更多的是我们家长内心在焦虑,我们担心迟到了,就会影响上课,就会影响学习,然后就会影响将来升学啊,考试啊,学习不好,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等等,然后孩子这辈子就完了。

我们从孩子赖床迟到,可以联想到孩子一辈子就完了这样的糟糕结论,事实上真会这样吗?这当然是在危言耸听,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我们要聪慧早慧的多,条件也要好得多,但是现在的孩子自闭抑郁叛逆,步入歧途的也比过去的我们更多,我想这个社会现象,就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更多的因素可能来自于我们家庭这个环境。

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带灵性和光芒的,而我们家长不要让孩子折了翅膀,一层一层的给孩子的身上压石头,一圈一圈的给孩子戴上了紧箍咒,让孩子再也飞不起来,让孩子再也听不到爱的声音,让孩子活成了符合社会大众期许的模样,而不是自己想活成的模样。

今天中午,我又来了个突然袭击,跑到了女儿的托管班,说和她共进午餐,我自己带了吃食,女儿热情的拉着我,让我看她们托管班的午餐,又给我介绍做饭的阿姨,给我拿西瓜还有小馒头,女儿和我说:“妈妈,你真是个神奇的妈妈,你可以教我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吗,将来我的孩子就也可以有个好妈妈了。”

我想这应该是女儿对我最高的评价了,她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她,才让我更加的懂得理解共情的重要性,也是因为她,让我体会到了用成长带动成长,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意义。

我们要不要从现在开始,对孩子说:“慢一些,不用急。”,“没关系,慢慢来。”

洛洛儿妈妈写于2023年6月2日 周五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