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们小区里有很多开在一楼的小店,小雅的店格外不同。
第一,她只卖食品,生鲜为主,蔬菜、水果、鸡蛋、零食、调料、冷冻素食等等,一般家常做饭需要用的东西,在她家都能买到。
第二,即便有空余的一个房间,她也没像别家店一样拓展业务,搞个快递代收点什么的,而是用来放杂物,后来还养了两只小猫。
第三,她的收银台上总放着各种鲜花做装点,有时是刻意买的,有时就是在街边摘的,空余时间也会整理一下货架上的果蔬,摆放整齐,不新鲜的就撤掉,不管什么时候进去店里,都让人眼前一亮。
第四,小雅总是笑脸迎人,和顾客说话特别温暖,人少的时候会和每个顾客闲聊几句,没人的时候还会哼哼歌。
虽然小区进门的那栋楼的一楼也有一家小店,距离上看更加顺路,但那家是个食杂店,果蔬不多,还有快递代收,店又挤、人又多。所以我宁可多走一段,也会去小雅那里买菜。
大概很多人都与我一样想,所以小雅家的生意一向不错。
当我持续在她家买菜一年多后,突然有一天,发现老板换人了,变成了一个更年轻的小姑娘,店里的整个氛围都变了,还是那些个货架,还是那个冰柜,可是果蔬看着就是不舒服。
小雅去哪儿了呢?
02
原来,北面最新一期的楼盘入住率已成规模,底商陆续有商家入驻,小雅去那边盘了一个把角的黄金位置,开了一家生鲜超市,比原来的一楼小店要宽敞多了。
店面变大,货架更多了,蔬菜水果品类增加了不少,靠墙一溜的冷柜,不仅有了豆制品等需要保鲜的,连乳饮品和冰淇淋都覆盖了各大品牌。
虽然换了大店面,但是小雅家的货并没有涨价,甚至比其他小店还要便宜一点。
我们这个小区和那边距离还有点远的,步行要15分钟,我就不会再刻意过去买菜了。但是如果我锻炼或者遛弯经过那里,即便家里不缺什么,也会进去逛逛,买点新鲜的水果。
小雅还是会和每个进来的顾客聊几句,顺便说一句“今天的XXX还不错哦,特别甜”,或者“今天XXX特价,就剩最后这点了,就只是表面不好看,里面啥事没有,放心买”。
生鲜超市的顾客比以前小店更多了,上班族下班的时间,或者饭后遛弯的时间,结账都是要排队的。
超市还陆陆续续增加了不少新品,能解决早餐的面包、牛奶,能解决聚餐的火锅、烤肉,都有了。
没过多久,超市雇了收银员,小雅不在店里了。
03
难道这个小老板娘挣大钱,退居幕后了?
不是的!小雅把附近小区干得不好的果蔬店顶下来,又开了两家生鲜超市,加起来有3家了!
这都是去年一年发生的事。
在yi情肆虐,大多数行业都受冲击的情况下,小雅开了3家连锁生鲜超市,而且生意都不错。
店多了,老板娘就不会一直在某一个店里盯着,但是我常去的那家,还和小雅在的时候一样,收银员的服务依然很好。
果蔬不仅摆放整齐漂亮,新鲜的带叶蔬菜还会用湿毛巾盖着,和大超市里给蔬菜喷水雾一样的效果。
有一次我去买涮火锅的菜品,想来点冻豆腐,那家店恰好没有了。本来也没什么,买别的就好了。
正好小雅在店里,她说要骑电动车去别的店里拿,我拦都拦不住。
她一边往外走一边说,“没事不麻烦,几分钟的事,你先逛着,你逛完我就回来了。”
有这么热心的老板娘,那我不得多买点么!
最近受yi情影响,旁边的培训机构停课,各个饭店的客流也大大降低,只有小雅的超市,依然门庭若市。
西边还有在建的新楼盘,我估计到时候小雅还会把连锁店开到那边去。
04
我听说“连锁”这个模式,开的店越多,单店的成本就越低,净利润就会越高。
当然,也得像小雅这么会经营才行。
首先,选择一个好的、自带流量的品类。
同样面积的超市,旁边那个便利店的人流量就没有小雅家大,毕竟是生活化的小区,经济形势又不好,饮料、零食可以不吃,饭菜不能不吃啊。
生鲜食品的单价虽然不高,但是细水长流,利润并不低。
其次,店面要有特色,打造自己的护城河。
同样是卖菜,有的店是菜怎么进来的就怎么卖,整袋或者整筐摆在那里,最底下的蔫了坏了就不管了,各种菜凌乱地摆着,一点规律都没有。
现在人都是“颜控”,看人喜欢漂亮的,去饭店点菜要拍照好看的,逛个小店当然也喜欢更整洁美观的。
卖的都是生鲜,品种全、颜值高、价格实惠,就是小雅给自己打造的护城河。
最后,服务业,就是要服务好。
“顾客就是上帝”,人人都知道,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胖dong来”免费让人参观学习,“海di捞”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书,你还是学不会。
因为要把服务做好,根本在于“人”,老板自己必须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开朗、充满能量的人,并能把这份对于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个员工。
如果老板自己心里没有足够的爱,怎么去爱员工?怎么把顾客当上帝?
05
yi情之下,有的公司倒闭了,有的整个行业都消失了,灵活就业人员越来越多,大家在危机之下既要谋发展,又谨小慎微不敢冒险。
最近和朋友们聊天,有的说最近几年干什么都要慎重,尤其是要租房啊或者投入资金多的,挣钱多少难说,说不定还要配得底掉;还有的直接去考公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试试看,万一上岸了就能有个“铁饭碗”。
但是我觉得,不管在任何时代,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是不变的,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围绕这些需求去挖掘,总会有发展。
“生理需求”,就是解决吃喝拉撒的日常生活,即便是“卖菜”这样人人都能做的小生意,只要用心做到极致,也可以逆势而上,做出一番事业来。
“安全需求”,在当代基本就等于“就业”,所以关于技术培训、求职、再教育等是一定有发展的,连带着“知识付费”还会继续火爆,人们需要“自我增值”带来的安全感。
“社交需求”就不用说了,看看某音、某手、某书、某站有多火爆就知道了,我可以一个月不出门宅在家,只要有WiFi就够了。
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普通人可以深耕的赛道实在太多了!完全可以像小雅一样,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利用自身优势,不需要太多的启动资金,就能干好!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们走向哪条路,选择权握在自己手里。
#齐帆齐2022年写作营 第50篇 2395字 总7729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