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用了三天时间听完了张宏杰的《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这次我没有一字一句去读,对于历史方面的读物,我喜欢听人讲,这样就能边做事边学习。
康乾盛世,看似祥和,实则“饥饿”,有的人饿肚子,有的人饿私欲,有的人饿精神。
平民百姓,生活穷苦,饥饿难耐;
文武臣工,衣冠楚楚,贪婪无厌;
文人墨客,困文字狱,渴望表达;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有的大,有的小。
对于帝王来说,防范权臣和朋党的难度更大。因为皇帝行政,离得开家人、亲戚和太监,却离不开大臣。乾隆年间,全国约有两万名文官、七万名武官。管理和操纵如此庞大的官员队伍,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绝大的难题。因为君主专制的王朝只有一个“大脑”,这个“大脑”必须飞速运转,从庙堂之上,到江湖之远,他都得给出应有的决策。
正所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戴逸先生说:“新皇帝一旦从前一代统治者手中接过权力,他立即会发现自己置身于变幻莫测的官僚政治的旋涡中。周围充满着欢呼和赞美,欺骗和谣言,摇尾作态的献媚乞恩,诚惶诚恐的畏惧战栗。这一切往往会使一个不够老练的统治者头晕眼花。”(《乾隆帝及其时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对于万人之上的天子而言,他所受的蒙蔽处处皆是,不仅有官僚们的蒙蔽,还有后宫的蒙蔽,天子在面对群臣之蒙蔽时,同时还要花大精力管理后宫,盯防后宫干政,因为后宫佳丽的心机丝毫不亚于官僚们,做个皇帝真难,做中国最强大脑更难!
在朝廷之臣驯顺的外表下,掩藏着无穷无尽的野心、欲望和算计。这些人既是皇帝的政治工具,又是他的政治天敌。历代王朝最大的敌人,不是起义者,不是异族,不是灾荒,而是官僚集团,祸起萧墙之内。中国历史上寿命较长的大王朝,几乎无一例外地丧命于这些衣冠楚楚、举止高雅的人之手。
作为个体,再狡猾、再有实力的官员在皇帝面前也往往不是对手。但是,一旦这些官员结合成官僚集团,形势就发生了逆转。本来,官僚体系是皇帝亲手建立起来的,但是,一旦建立和运转起来,它就成了一个难以控制的庞然大物,有了自己的生命、性格和利益关切。就像弗兰肯斯坦似的怪物,虽然是主人所创造,却非主人所能控制。
明朝万历皇帝正是那个不幸的人,每当他想按照自己意愿去行使君权时,文武百官总是第一时间挡在他的前面,如若万历皇帝不听从则以集体“罢官”来威胁万历皇帝,万般无奈之下,万历皇帝只能选择怠政,没想到这一“旷工”就是28年。
饥饿的盛世,饥饿的人性,人性的本质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