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筹备进入攻坚阶段!海潮天下·BBNJ前沿讯

海潮天下

全球海洋治理前沿

本文约3100字,阅读约8分钟

2025年8月下旬,联合国纽约总部再次聚焦一份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条约——《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BBNJ协定)。这份被誉为“巴黎协定之后最重要的全球环境治理成果”的文件,即将走向生效。为确保制度运转顺畅,联合国召开了协定生效前的第二次筹备委员会会议(PrepCom II),就秘书处架构、缔约方会议规则、资金支持与报告机制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激烈磋商。关于2025年8月22日也就是上周的星期五的谈判情况,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小编分享进展观察如下。

本次会议不同于单纯的技术讨论,所折射出的,是国家利益、地缘格局与全球治理理念的交织与博弈。

▲上图:2025年8月22日的BBNJ筹委会第二次会议现场剪影。

秘书处归属之争——是保持独立性,还是嵌入联合国体系?

最受瞩目的议题之一是秘书处的定位和选址。表面上,这是一个行政问题,实则关系到协定执行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一部分国家主张设立独立机构,认为BBNJ协定涉及海洋公域,需要专门机制来应对跨区域、跨领域的挑战;另一部分国家则倾向于将秘书处纳入联合国现有架构,以避免资源分散和机构冗余。

分歧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的治理理念。前者强调“量身定制”,希望秘书处成为推动协定落地的强大引擎;后者则更看重与现有体系的衔接与成本效益。更复杂的是,秘书长的遴选方式也被放大为政治议题:有人强调地理轮换,以确保不同地区的代表性;也有人强调专业性与中立性,担心秘书处被地缘政治所裹挟。

▼ 海潮天下·往期相关报道:

BBNJ会议观察员爆满,首日席位或将告急……

《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第二届筹备委员会会议正在纽约举行

海洋区域生物多样性新规——“四位一体”的BBNJ协定

▲上图:2025年8月22日的BBNJ筹委会第二次会议现场剪影。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注意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议题。实际上,UN旗下已经有了很多国际公约、条约;但是并不一定必须设立在联合国才能成功。

其实细心的读者朋友可能关注过海潮天下以前的报道——一个不纳入UN体系的另外一个例子,是国际湿地公约(Ramsar Convention)。笔者曾经在分析IUCN的财报的时候,注意到其中有一笔收入是Ramsar的秘书处的运营费用。

▼ 海潮天下·往期相关报道:

《湿地公约》为什么不是联合国公约?

预算之争、水鸟数据、名录风波……29项草案激辩,《湿地公约》COP15最新进展

智利成为首个批准《公海生物多样性条约》的国家,BBNJ秘书处或设在瓦尔帕莱索

上图:位于瑞士格朗的IUCN总部大楼。注意上面的3个logo——三个国际组织/公约在同一个地方办公。©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上图:湿地公约的秘书处,设立在IUCN (headquarters near Geneva, Switzerland). 上面是Ramsar COP14的大会文件的一部分。笔者在2022年10月份研究文件的时候注意到上面的文件中提到,2023-2025年,RAMSAR要付给IUCN的服务费,为每年54.1万瑞士法郎。图源:湿地公约COP14文件

资金机制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诉求

对不起,扯远了。继续回到BBNJ 2025年8月22日的会议议题。

如果说秘书处问题关乎制度设计,那么资金安排则触及各国最现实的利益关切。围绕全球环境基金(GEF)第九期增资周期的讨论中,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强烈呼吁为BBNJ协定设立专门资金窗口。他们强调,海洋资源虽属于全球公域,但治理成本往往首先压在最脆弱的国家肩上。

资金问题的核心不仅在于“有没有”,更在于“怎么用”。一些国家要求建立直接获取机制,以减少中间环节,提升效率;同时,能力建设、数据共享平台(清单机制)、区域管理工具的建立,也被视为亟需启动的优先项目。资金之争本质上折射出南北差距:发达国家更注重财政可控性,发展中国家则强调公平与责任共担。

▼ 海潮天下·往期相关报道:

“一刀切”保护行不通!最新科学模型:海洋保护区有无效果,竟取决于这两个关键因素

别再搞“孤岛式”保护了!为什么海洋保护区之间必须“手牵手”?

法属波利尼西亚设立全球最大海洋保护区,面积达480万平方公里

一群海豚。©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摄于大西洋亚速尔群岛。2024年CBD COP15召开前夕,这里宣布建立了最大的海洋保护区之一。

程序规则与报告制度上,如何平衡透明度与负担?

缔约方大会(COP)的议事规则和报告制度,是决定协定能否高效运作的另一关键。在此次筹备会上,多数国家支持建立一个“严格而高效”的体系,以确保问责和信息共享;但如何避免过度的行政负担,则成为一个比较敏感、但是又很现实的问题。

特别是对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而言,频繁且复杂的报告要求可能超出其行政能力。这一矛盾揭示了国际环境协定中的普遍困境:一方面,需要透明度以促进集体行动;但另一方面,又得避免将制度设计变成“形式主义负担”。因此,如何在“有意义的报告”与“合理的负担”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谈判的试金石。

▲上图:一种红色海鳗(Congrio colorado,学名:Genypterus chilensus)在甲烷渗漏区附近游动,围绕着一个管虫堆(tubeworm mound)。这种鱼类在智利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深受当地的喜爱。虽然红色海鳗已经在珊瑚礁和软底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被观察到,但它们在甲烷渗漏区的活动却是首次被发现。此前,科学家尚未研究过这种化学合成生态系统在维持红色海鳗种群方面的作用。图片来源:ROV SuBastian/施密特海洋研究所(CC BY-NC-SA)

BBNJ为何如此重要?

BBNJ协定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试图填补国际海洋治理的“制度空白”。长期以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全球海洋秩序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对超出国家管辖范围的公海区域缺乏具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随着深海采矿、渔业开发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多重压力,海洋公域的生态风险日益突出。

因此,BBNJ协定不仅是环境条约,更是一次治理模式的创新。它提出建立区域性管理工具、能力建设机制、技术转让安排,以及全球共享海洋遗传资源的制度框架。这些创新触及全球资源分配和责任分担的敏感神经,也因此使谈判更为复杂。

此次大会在联合国总部(纽约)召开。摄影:黄希林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博弈中的共同利益展望

在气候变化加剧、海洋生态退化的背景下,BBNJ协定被视为国际社会“保护全球公域”的集体承诺。纵观本次会议,可以发现各国虽立场有别,但普遍承认: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实施框架,协定将难以发挥实效。从BBNJ的秘书处到资金机制,从程序到报告,这些看似程序性的细节,实则决定了协定能否真正落地。

公海,又称 “国际海域”,是指不隶属于任何国家主权管辖的海域。从地理范围来看,公海覆盖了地球海洋面积的超过60%,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各大洋的开阔水域,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如多种鱼类、鲸类、浮游生物等)、矿产资源(如深海多金属结核)及能源资源(如海底油气)。©Linda Wong 摄影 |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毫无疑问,制度博弈在短期内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长远看,公海(以及国家管辖的海域外)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正如一位小岛屿国家代表所言:“我们没有退路,海洋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

2025年8月,旨在推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关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简称BBNJ协议。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生效的第二届筹备委员会会议,目前正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场为期两周的会议从2025年8月18日开幕,一直将持续到29日,目前已经吸引了全球各方代表的广泛参与。

“海潮天下”小编持续在参与BBNJ有关前沿治理会议,将持续为读者们带来此次会议的最新信息。


此前4月份在纽约举办的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2022年8月,BBNJ的谈判会议第7天现场。


2023年,联合国通过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的历史性协定。图片来源:联合国2023年世界海洋日/Nuno Vasco Rodriques。联合国官网

全球海洋治理

海潮天下

Global biodiversity governance

声明: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编辑 | 海潮君

日期 | 2025年8月26日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聚焦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以科学视角解读海洋等生态系统奥秘,记录前沿研究与自然保护实践,提供学术服务平台,助力中国科研人员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从神秘的深海生物到脆弱的珊瑚礁系统,从极地生态到可持续渔业和陆地生态系统,从环境法前沿到塑料污染谈判、以及即将生效的BBNJ……我们致力于呈现大自然的壮丽与危机,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公众参与与科学保护。

我们追求最新、最快、最前沿,对读者有价值;不人云亦云,不辜负读者阅读时间。关注我们,探索蓝色星球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