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读了洪迈《容斋随笔》中的一小篇《禹治水》。刚看到标题时,心想这是一个老套的题目,大禹治水的故事小孩子都知道,能写出什么新意不成?可读完后却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这篇小文只有一问一答,总共只一百多个字,却使我了解到一个新历史知识:九州的排列顺序原来也暗藏玄机。
也可能是我太孤陋寡闻,只知道有个九州之说,至于史书列出的九州,还从来没有关心过这九州是怎么排序的,也更谈不上为什么会这样排序。
洪迈开篇直接提出问题:
《禹贡》叙治水,以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次。考地理言之,豫居九州中,于兖、徐接境,何为徐之扬,顾以豫为后乎?
《禹贡》记叙大禹治水,排列九州的先后次序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雍州。按地理位置来说,豫州在九州的中间,和兖州、徐州接界,为什么却从徐州写到扬州,反而把处于中心位置的豫州排在后面了呢?
看到这里,我也在问自己,为什么呢?古人是很在乎地中的地位的,在陶寺考古发掘中,就随王棺出土了用以测量地理的“圭表”,说明古人的“地之中”观念在尧舜时已经形成,这也是“中国”的由来。
豫州地处中央,应该把豫州放在前面说才对啊。以前可从来没想过这其中的缘由,这九州的排列还有什么说头吗?看看洪迈怎么说。
洪迈下一句就给出了答案:
盖禹顺五行而治之耳
洪迈认为九州之所以这么排列,是大禹按五行方位治水的缘故。
洪迈后面就详细解释了九州是怎样按五行方位排列的。
冀州是大禹治水时代的帝都,所以应该排在第一位,而且地理位置又在北方,按五行属水,水能生木,木是东方,所以按次序排下来就是兖州、青州、和徐州;木能生火,火是南方,所以依次是扬州、荆州;火能生土,土是中央,所以再次是豫州;土能生金,金是西方,所以最后是凉州、雍州。
看到这儿,我简直被震住了,原来古人干什么都是有讲究的,根本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
洪迈还解释说,《尚书洪范》中已经说了,常理都有顺序。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为什么失败啊?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乱了五行,这当然是古人的一种解释。
我以前读《史记》时,读到大禹治水这一段,只关心了一下是哪九州,费了很大的劲儿才记住,从来就没想过这九州的排列问题。赶紧把《史记》翻出来看了看,果然,太史公写大禹治水也是按这个顺序排列九州的。想想司马迁写《夏本纪》很多内容都是参照《尚书》的,这样写大概也是遵循了前人的记叙。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真是不得不令人赞叹。我对五行不是很懂,但根据洪迈的解释,依照五行方位再来记这九州,很容易地就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