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8.3) 理性科目和实践科目
写在前面:PBL火热的现在,这个章节的内容会带来怎样的新想法呢?
1.经验与真正的知识的对立
就像谋生与闲暇是对立的,理论与实践、智力与操作、知识与行动也是对立的。由于它们明显地关涉到教育中的某些问题,因而值得对知行关系和所谓知行分裂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核对。
知识只关涉到精神或理想的兴趣。经验则涉及匮乏、需求和欲望。既然习俗和传统等同于经验,那就可以立即推论出:理性高于经验。
理性是人们理解普遍原则和本质的官能,然而,感官却是他们感知变化的器官——这种变化不同于持久的和统一的东西,是不稳定的和多样化的。感官作用的结果被保留在记忆和想象之中,应用于由习惯提供的技能就形成了经验。
这意味着,身体器官,尤其是感官反复接触事物,其结果被保留下来,并得到巩固,直到确保人们有能力进行遇见和实践,这就是“经验”一词的本质含义。
经验明显地具有质料的特征,它只与涉及身体的物质事件有关。相反,理性或科学把握的则是非质料的、理想的、精神性的东西。
实践必定是归于经验范围的。行事源于需求,其目的是引起改变。经验世界只有遵从它的理性法则,才能受到控制,变得稳固而有条不紊。
2.近代的经验和知识理论
3.作为实验的经验
(1)经验本身主要由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各种积极关系所构成。
(2)社会生活在内容上产生的变化,使人们在对学校游戏和工作智性化的活动类型的选择上获得了极大的空间。
(3)实验科学的进展导致了传统上知和行的分裂,并给纯粹“智性”科目的传统声望以沉重的打击。
概要
“经验”不再是经验性的,而变成实验性的;理性不再是疏离的、理性化的官能,而是使活动的意义变得丰富的重要资源。
思考:
对比今天下午读完的余华文学课那本书,今晚的这章有点读不进。或许是环境确实不像下午那么安静,也和一直没有降下温度的环境有关,读不进读不透,甚至在读的过程中一直在想——等会能记下些什么呢?
目的越是明显,越是有压迫感越是让人容易心烦、心乱。当下定决心说这本书之后一定还要再读之后,今日不能记下些什么也不那么重要,在记录概要的时候找到了我今晚认为能概括这一章的内容:或许就是中间的“讲理”没有着实的理清逻辑关系,所以让自己凌乱了。
这本书,其实不仅二十章,剩下的六章像是对之前介绍中一些内容的补充说明。2024年10月初读难懂,2025年1月10日这天再次开始阅读、记录,8月3日完成第二十章的摘录,8月8日来做简书记录。生活的阅历,个人的经验,相应的文化匹配,确实印证着读这本书让我发现自己的更多无知。无知者无畏,什么书都读读,多见见世面,更多的了解自己,知道更多的美好,给自己更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