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如何将生活转化成课程之——孩子在学校吃不饱饭,老师怎么办》,明确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启动解决问题的合理程序。
第一步、明确问题是什么?澄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调研的过程,弄清楚事实与问题的过程,区分信息与问题本身,理解事实与感受。
比如课堂上提问时候鸦雀无声,自习课说小话,主动思考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能够明确一个现象,理解哪种行为才是合适的。
两种现象都是不愿意面对的。可能是同一拨人,需要在沟通过程中才能认识更清晰的,讨论的时间和机会放在哪里更合适,也许课堂讨论的机会不多,哪些时候讨论更合适一些呢?
合适的时候在课堂上提出这个现象进行讨论,需要什么时候讨论,课堂上是否需要增加讨论的时间,如何才能在集体活动的时候讨论,以何种形式的参与更高效。
在自习的时候,如何保持冷静思考。如何自习,甚至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工具书的选择,甚至参考答案什么时候看的问题。
第二步,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如何继续讨论,如何把问题整合到根本层次。
遭遇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哪怕是模糊的观点能够得到肯定,学生会愿意表达,为什么不能集中解决,这个是比较个人化的问题,需要在个人空间讨论,如果是在集体活动是保持安静的氛围中,保持安静是对他人的尊重。
遇到难题,如何转化和思考,面对问题的勇气,如何锻炼自己面对问题的能力。
主体性原则,个人改变,从什么地方出发,如何解决?
第三,反思自己的认知模式,成为问题解决者,修炼个人能力,每个人都是主体,修炼面对问题的勇气和智慧;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利用的机会,经由问题的解决,所有人可以增长经验。
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对事不对人”,和先解决情绪,看见孩子的需要,行为背后的需要进行结合。
眼里有学生,将学生遇到的问题解决妥当,进行协调。解决问题,关键在于看见学生遇到问题,培养成熟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忙分场合,分时间。
解决问题就是提升能力的机会,生活中的解决问题过程当成课程资源,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身督促转化问题,使每个人能够分清楚自身需要和尊重他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