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于我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词汇,但读完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的这本书后,我发现其实冷暴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冷暴力指精神虐待,即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是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
冷暴力不如身体暴力明显,然而却让受虐者有苦说不出,当精神被持续摧残,崩溃会随时触发。但是我们的社会却往往对这种行为视而不见,认为这些不过是些口角上的矛盾或者大尺度的玩笑话,熟不知其对受虐者的影响十分严重。
作者列举了夫妻、家庭和职场中存在的一系列精神虐待的案例,并指出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施虐者的掌控欲作祟,即一定要以贬抑他人的方式来维护自尊,继而握有权力。
精神虐待关系会经历两个阶段,即人格腐蚀和公开暴力。在初步阶段,受虐者暗中受到扰乱,渐渐失去自信。进一步是想受虐者施加影响力的时期,其最终目的在于掌控他,让他毫无自主判断力。
为了牢牢地掌控受虐者,施虐者往往将两者之间的沟通扭曲化,阻碍双方做有意义的交流,让受虐者欲求真相而不可得。
其中典型的一些表现就是:拒绝直接沟通(比如打电话不接、回避问题转移话题等等)、言语歪曲(说话阴阳怪气)、撒谎(含沙射影)、运用讽刺嘲笑轻蔑的伎俩、利用矛盾(言不由衷、用行为让对方感到敌意—摔门)、否定人格、离间与征服(抱团)、强势。
如果受虐者想抗拒被掌控,就会遭到仇视。在这一阶段,就会导致恨意表面化,并使得受虐者被逼走投无路。受虐者几近崩溃,然而从旁人看来却反而是他在无理取闹,是他的错。
精神虐待关系中存在施虐者和受虐者双方,那么施虐者为何为施虐者,受虐者为何为受虐者呢?
任何人在遇到危机时,都可能会运用虐待行为的策略来自卫。自恋的性格特征也相当普遍,但这些都不见得是病态。精神分析师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我们为了自保产生的意识,而反常的自恋者却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破坏冲动,这样的自恋者很容易从自恋转向虐待。
施虐者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自大、嫉妒、缺乏责任感、偏执。面对看似拥有他所欠缺东西的人,自恋的施虐者会感到强烈的嫉妒,于是他们会运用各种手段填补自身空虚,并且需要靠凌驾并毁灭他人产生优越感才能接受自己。
而受虐者为什么是他却没有任何理由,只因为他人就在那里,他们常常是因为不明的原因而成为了受虐者。
在精神虐待关系中,受虐者的逆来顺受也是助长这种关系的关键因素,他们常常因为良心不安、天真等原因而选择忍受,结果无意间纵容了施虐者的行为。
经历过精神虐待关系后的受虐者很难拥有正常的心理状态,这段关系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久久无法愈合,并且还有可能在以后的某个阶段投射到其他关系中,成为另一段关系的施虐者。
因此及时减轻伤害,受虐者学会自我保护十分必要。无论是夫妻、家庭还是职场,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受虐者应该认清虐待的过程,调整应对的方式,必须放弃容忍到底的理想。
其次需要采取主动行动,收集证据、向他人求助等等,在家庭中停止自我辩解,在职场中却要学会回应对自己不利的沟通以免留下不利证据。
然后从心理上形成对抗,一个人必须心理健全才能保护自己。最后要求法律介入进行处理。
在以上的几部当中,心理对抗十分重要,要掌握心理上的主动应对,首先就要确立自己能接受的限度,其次选择合适的心理治疗,有一颗强大的心理,施虐者也就无可奈何。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莫名的敌意、有意识的孤立、故意地打压等情况时,不要总是想着自己做错了什么,而得看看这是不是一种冷暴力,若是,那么就用有效的方式击破它,而不至于陷入自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