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首版发表于1866年。虽然过去了150多年,依然热度不减。
《罪与罚》主线剧情只是短短几天之内发生的事情,涉及的人物也不是很多,但却写了40多万字。原因是整本书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分析,既有主人公杀人之后的煎熬和思想斗争(杀人是罪,良心的谴责是罚),也有相关人物的行为背后的详细心理描写。通过这些精妙的心理描写,每个人物的灵魂就像栩栩如生的雕像一样浮现在读者面前,真不愧为心理分析小说的巅峰之作。
如果主人公认为杀人是不可饶恕的罪恶,然后受到良心的谴责,最后无法承受压力而自首。那这本小说将平平无奇,根本无法跻身经典之列。神奇的是,小说中,主人公并不认为杀人必然是罪恶,主人公提出了一种犯罪哲学,即非凡之人可以杀人,类似于庄子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思想。小说中,主人公身边的人都理解不了这种思想,唯一理解主人公的人是追捕犯人的侦探,正验证了那句话:“敌人往往是最懂你的人”。据说尼采很喜欢陀翁的小说,不少翻译版本也把男主的思想翻译为超人哲学。虽然主人公有这种惊人的思想,犯下了杀人的罪行,但是内心无法跨越良心的谴责,最终认识到自己也不过是一只“具有审美能力的虱子”。平凡的人自命不凡就是一个悲剧。作者认为,只有受难和爱,才能获得救赎。
19世纪后半期,俄罗斯社会由农奴制向君主立宪制改革,社会空前活跃也空前混乱,人们的精神既空前开放又空前迷茫。因此,小说中除了精彩的心理描写,还展现了圣彼得堡各色人等的思想和生活:有寻欢作乐的享乐主义者,他娶了年纪大的富婆,还有恋童癖,虽然富有,但异常空虚;有积极组建公社的早期社会主义者,宣扬光荣的绿帽子,自由出入女性房间等各种神奇的思想;有不择手段往上爬的保守派,不仅势利、吝啬、卑鄙,而且企图任意主宰他人;有无法克服酒瘾,而亲自毁掉工作和家庭的酒鬼;有念念不忘过去的荣誉的贫苦家庭主妇;还有激进分子、虚无主义者、揭露者等等。这些人物之间思想的碰撞,命运的交织,构成了一幅精彩纷呈的19世纪俄国市民生活画卷。
最后,作者通过小说表达了:各执一见,只能让社会更混乱。生活代替了思辨,空想并没有用,正直、善良、务实地展开行动,才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