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骗过么?
我依稀记得有一年我身体不舒服,看了很多次都没有好转,于是我决定去大医院请专家看看。
在我等待叫号的时候,一位眉清目秀的姐姐跟我搭讪:
她亲切地与我搭讪,从聊天中我知道她也是和我一样病症的患者。
那个时候的我刚生完孩子,她就跟我谈论出生宝宝的育儿经,让我觉得十分受用。
最后我们在谈及自己病情的时候她说她知道有个地方专治此类病症,只是自己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去。还问我要不要一起去。
考虑到能快点看到病,不受每天排队之苦,我听取了她的建议,和她去看看。
到了那里,我感觉那家医院不是很正规,但看到这个姐姐还挺有信心的,我就和她进去了。
我还特地在网上查询了这家医院,发现竟然还有评论说是骗子医院,我马上把这个信息给那位姐姐看。
她看过以后,惊讶地说:不会吧?
“先试试吧,说不定可以呢?大医院看病很浪费时间的!”
这也正是我的顾虑,我不能隔三差五的请假一整天。
于是我硬着头皮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
直到最后我花了大几千块也没有治好我的病。
只好又乖乖地到大医院去排队看病。
巧的是我又一次的看到之前遇见的那个姐姐……
她正在和一位阿姨聊天……
有那么一刻我和她的眼神相遇了,但我立刻本能地躲闪了过去
当时的我只有一个念头:真希望从没有见过这张可恶的面孔,我也从未那么愚蠢过!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六年,如今我手捧这本《我们为什么会受骗?》,很想从中得到如何永不受骗的答案。
这是一本心理学读物,阅读此书,不但能洞悉骗子惯用的伎俩,还能获取很多关于人类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弱点的知识。
诸多的案例在本书中出现,就像看一部部记录片一样,观测行骗者和受害者的一举一动,随后作者会带领着我们用心理学现象和理论解释骗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受骗者又为什么会上套?
可是读完全书,我却依然不能笃定,日后如果骗子再盯上我,我是不是还会受骗。
为什么呢?
因为人性使然。
只要我们对生活还有热情、希望、信仰,还相信世界的美好,我们就不能百分百地识破骗局、也不能很快知道对方是不是别有目的的骗子。
更不幸的是,我们对世界的善念和信心,让我们有时候被骗了,还相信自己的结局并不是骗子的初衷,他有一天一定会良心发现、改邪归正的。
但事实上,职业而高超的骗子即便被识破、被惩罚、蹲监狱、遭人白眼,他们却并不会感到心虚和可耻的——那么,渴望他变好的期望,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白日梦。
书里谈到3个原因解释了骗子为何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们为什么不具备同情心和羞耻感。
先天大脑某部位的缺失,让骗子们缺乏同情、内疚、恐惧等情绪,对行为的违法毫不关心。我们称之为性格倾向、精神变态。
第二点是环境和文化的影响。骗子从出生到他第一次行骗的这段旅途中,我们必定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第一次行骗以后,受骗者和这个社会制度是如何对他做出反应和制裁也影响着他日后的行骗生涯。
第三点,行骗的理由。对比以上两点,这一点已经微不足道了。一个骗子行骗并不需要理由,只要他想骗,任何理由都可以。
那我们为什么会受骗呢?
为什么说那些以我们为目标人物的骗局,很难被识破?
一切出自“精心”二字。
作者从骗子行骗必不可少的8个环节,抽丝剥茧般地为我们解读骗子的手法和受骗者心理。
1、料敌机先
骗子会利用心理学上的两种效应来“捕捉”我们:
“变色龙效应”——他们谈论你想谈论的事情,假装与你有许多共同点,甚至去模仿你。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这样的人我们更有共同语言,会不自然地互相靠近和倾诉。
骗子要在你面前混眼熟,获得“曝光效应”,让你对他心生好感。
骗子通过这些方式,甚至可以给你建立一个心理档案,里面记载着你的所有喜好厌恶、你心底的欲望和需求。
这都是他日后为你精心设计骗局时需要用到的资源和素材。
2、动之以情
在“动之以情”这一环节,骗子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激发你的情感脑,关闭你的理性脑。
怎么才能做到呢?
和你建立互信关系,他必须要捕获到你对他百分比的信任。
以至于你明明可以思考,却宁可放弃思考;明明应该思考,却忘记思考。
3、请君入瓮
排除一些无知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社会经验不足的人,很多具备智慧头脑、高贵身份、高学历的人也会受骗,那是为什么呢?
骗子还是会让你思考的,但这种思考是被他们绝对控制过的思考。
当你被情感和欲求冲昏头脑时,他像一个智者一样站出来帮你分析:
一方面他大肆渲染做这件事的好处(阿尔法策略);另一方面他又帮你减弱做这件事的不利因素(贝塔策略)。
总之,经过前面两步的情感攻势,现在只需要一个看起来不错的理由,你几乎就能上他的套。
而越是重情重义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就越会对志同道合、心心相惜的同类产生好感和信任感。
甚至觉得他的判断,就是自己的判断。
此外,他们还特别自信:我怎么会受骗呢?谁都有可能被骗,我不会!
正是这种“自我认知偏差”让很多智慧人士,也深受欺骗,并且事后久久不敢相信自己被骗的事实。
4、完美故事
当我们进入骗子的骗局时,骗子会为我们编织一个美丽故事。
这个故事会像迷雾一样,让我们在以后半信半疑的时候,消除我们的疑虑。
因为人天生喜欢听故事,也倾向于相信自己是这场故事的主角。
一个人如果要获取成功,那必定不会一帆风顺,一个好故事必定会有波澜。
我们只要相信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好的,过程就不再重要。
因为这个美好的故事,我们会在一次次感到不对劲的时候进行“自我欺骗”,以为自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
殊不知,其实是故事的力量战胜了我们的一切。
5、取信于人
就像上面提到的,入瓮的我们,不会想要回头。
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相信了骗子,相信了他的故事,我们为什么要怀疑。
怀疑的话,是不是就承认了自己当初的错误和无知。
况且,我们怎么能肯定再多坚持一下,我就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呢?
所谓“禀赋效应”说的就是这种心理。
自己所做的、所相信的、所坚持的,属于自己的一切都是好的,如果放弃、舍掉,我敢肯定我会后悔死的。
所以,我选择一错再错,迷途不返。
6、欲擒故纵
这个时候的我们开始真正地自欺欺人了。
面对种种的不对劲,我们有可能开始慌乱。
如果是一个无知的人那倒好,马上疯狂地大叫“我被骗了!快来抓他们!”
但有知识涵养的我们,不会做这么丢脸的事情。
无论骗子的骗局是真是假,我们往往不会对外声张,因为那不利于我的名誉。
所以我要冷静下来,开始“欺骗”自己。
心理学上有一个“认知失调理论”,说的就是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不一致的状况。
“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会焦虑和难安。
如何才能“降低认知失调”呢?
除了颠覆思想、改变行动,还有一种更省力的方法。
维持现状——我们只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的确是这样做了,但这并不违背我当初的想法。
要戒烟的我,却正在抽烟。
哦,我早就知道了,我就抽这一根,再也不抽了。
这个时候的我们就像一个赌徒一样,前面的失败都不要紧,我只要下一次的胜利,我就大获全胜啦!
况且,没有风雨,怎见彩虹?!
欲擒故纵的精髓就在于,让受骗的我们,越陷越深。
7、得寸进尺
骗子已经完全掌控了我们的情感和思想了。
他不怕我们不听他的话,因为这个时候的我们都已经成为了他的帮凶,我们自己都在说服自己继续走下去。
所以,在这一步,骗子们几乎可以不管不顾了,他们甚至会露出狰狞的面目,夺走你身上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让你身无分文,穷途末路。
把你榨干。
而这个时候的我们,可能还会想:我还能把握自己,我可以随时抽身。
8、斩草除根和逃之夭夭
当迷雾散尽,发现原来自己在一片光秃秃的沙漠里时,
你或许还在回味,不久前你们的交情和故事。
你百思不得其解;
又或许你会为自己找很多理由,拒绝承认自己的贪婪和执迷不悟
你赶紧把自己“收拾”干净
逼迫自己把之前的一切忘记
就像从未发生过
为了自己的名誉你宁愿吃哑巴亏
到了这个时候,你竟还在继续帮骗子做“斩草除根”的事
让他能轻轻松松逃之夭夭,重新寻找新的目标。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有点绝望
你觉得面对骗局你终将无能为力,然而作者在书的最后还是给了我们一点希望:
1、要有坚定的自我意识,要足够的了解自己,要关注客观事实,不要让自己困于主观心理。
2、设定底线:永远都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在涉险之前,不断问自己你能付出的最大程度是什么,能承受的最大损失是什么。
必要时,无论自己失去多少,都要立刻止损,果断舍弃“沉没成本”。
3、具备知识:了解关于骗局的惯用伎俩和手段,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
全书看完,可能还想二刷。因为书中很多心理学理论和知识可以运用到我们平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
利用它们的长处,避开它的短处,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