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评”到“生长”的课堂

一堂有深度的讲评课,应该包含以下三个递进的层次:

第一境界:纠其错(术)核心:这是最基础的层次。重点讲解“这道题”的正确做法,确保学生能拿到分数。

第二境界:探其因(法)目标:探究错误背后的认知根源,提炼通用方法。核心:这是讲评的灵魂。不能只告诉学生“你错了”,更要追问“你为什么会错?”。是概念混淆吗?(如:将“增加到”和“增加了”混为一谈)是审题策略缺失吗?(如:没有养成圈画关键词的习惯)是思维定势吗?(如:看到“一共”就只会用加法)通过对根源的剖析,提炼出解决“这一类题”的通用模型或策略,实现举一反三。

第三境界:悟其道(道)目标:引发元认知思考,促进认知迁移。核心:这是讲评的最高追求。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背后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

二、课堂的“留白”与“生成”:让思维自己发生深刻的学习,需要时间和空间:

1. 刻意的“留白”:在抛出核心问题后,一定要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个时间里,教室里的安静不是“冷场”,而是思维正在“生长”的声音。教师要克制住自己“想马上讲”的冲动。

2. 珍视的“生成”:在学生的分享中,会出现你预设之外的思路,甚至是错误的价值:一个有代表性的错误,比十个正确的答案更能揭示学习的关键。要善于抓住这些“美丽的错误”,把它变成全班共同探究的“活教材”。

3.意外的思路:一个学生独特的解法,可能会颠覆你的教学预设,甚至让你和全班同学都眼前一亮。这正是教学相长的最佳体现。

学生走出教室,心里还在回味刚才的讨论,还在思考那个未完成的变式题,还在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挑战新的问题,这就是从“讲评”到“生长”的课堂。它不依赖于精巧的流程设计,而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对教育本身的深刻理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