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晓平老师的《微教育》,书中说:“人人是老师,事事是教案,处处是学校。”仔细想来,的确如此。这段时间在驾校练车,自己从老师变身学生,转变角色,有了不同的体会,感觉事事是教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去年春天有一次去周口,联系了私家车,说几分钟后来接我,在大门口等了好久不见人,最后打电话说他车已经拉满了不接我走了,快到周口了。我当时除了生气那位司机不讲信用,更生气的是自己没能力,因为我家的车就在旁边,但是我没有驾照不能开,当时就发誓一定要拿到驾照自己开车。
过两天就到驾校报了名,准备暑假前把驾照拿到手。报名的第三天考科一,当时恰好和我一个班的吴老师母亲去世,他请假,我白天上课没时间,晚上就熬夜刷题。科一过后,抓紧练科二,和教练商量每天早晨6点去练车,一个小时不耽误上班。看着自己倒车练的不错,兴奋的感觉驾照即将到手,每天那叫一个乐啊!没想到乐极生悲,由于那段时间忙累,竟然生病了,这一病就是一个多月。生病期间放慢了生活的脚步,已没了原来追求的激情。出院后就再也不想去了,教练几次打电话,没了学车的兴趣,硬是用各种理由拒绝了。这次不是教练说再过一段时间考试要加项,还不来呢。
严厉未必高效
“严师出高徒”,严,并非严厉,应该是严格。以前听别人说,驾校教练严厉的很,说话特难听,批评人批评的让人接受不了。我家有个邻居大哥就是受不了教练的严厉批评,要和教练打架,不再去那个驾校的。还有的学员说,本来还会点儿,结果教练一吵,吵迷了,越吵越糊涂。
幸好我没遇见那样的教练,我们教练从不嚷嚷,不大声指责,每天笑眯眯的。“慢点儿,慢点儿,控制车速……”“左打方向……”“右边一点儿……”“好,好,这把不错!”“再……就好了。”我们一点儿没有压力。
记得那次上桥,定点停车后老是熄火,教练站在车边反复指导几次依然熄火,后面车上的学员已经鸣笛等急了,教练说:“来来来,你下来歇会儿,活动活动腿儿,我把车挪挪。”
没有批评和指责,这应该是我们当教师的学习的地方吧!回想我们有时候厉声批评学生,是不是也把他们吓糊涂了呢?
全面撒网不如各个击破
刚去练车第四天,有个学员练的差不多了,想约考。教练告诉我,你倒车练的不错,其它几项都简单,这两天练练你俩一起去考,我当时特别兴奋(赶紧考了静心了,本来就不想来。),马上点头答应。那天下午学了侧方停车和直角拐弯,上桥,累得够呛。结果第二天侧方停车硬是停不了,那两项也不用练了。这才明白,接受新知识一次不能贪多,吸收不了。下面两天练倒车和侧方停车,直到熟练才去学弯道行驶,截止到目前,这三项都还行。
想起另一个学员说的,不能一次学恁多,贪多嚼不烂,得慢慢的一项一项的练。我们上课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去传授知识,一节课容量大了,孩子接受不了,返过来复习,热剩饭更难。不如每节课的设计都恰到好处,让学生每节课愉快接受新知,各个击破,然后融会贯通。
枯燥练习乏味
每天一到驾校就是倒车倒车,教练说,科二就倒车入库是难点。刚开始几把我们几个把把进,教练喜笑颜开。可是越练越不行,教练说,你们几个咋越练越倒退啊,是不是不在乎了?实际上,还真的是,刚开始几把想看看自己水平,再后来就想着反正就是倒车,无所谓了。教练说,马上学点儿新内容,大家马上兴致大开,认真劲儿又来了。
想想我们的学生,️不也一样吗?相同的试题天天练,本来第一次能做正确的,反而越做越错,同一课的生字抄n遍,已经会默写了,怎能还会一笔一划写工整呢?反复的,枯燥的练习真的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由此我想到了孩子作业设计的问题。
换位思考多好啊!但是有时候我们不亲身经历就永远不可能体会到,这次的角色转变,让我领悟透了好多以前只是理论上知道的内容。
多留心,常反思,勤思考――事事是教案,处处是学校。